作者| 吴佳男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去到基层医院中间,俯身倾听,才能知道患者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也才能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2024年,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黄宇光带领团队分别前往沧州、漳州、兰州等地,对地市及一些县乡镇医疗机构进行调研。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委托,过去多年间,他和工作组成员几乎走遍了全国多地乡村,为基层患者带去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的诊疗和学科管理技术。
从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到知晓基层医疗的麻醉医师,继而成为全国殿堂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业界权威,再到为民发声的政协委员,40余年来,黄宇光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宗旨,以“不分彼此,敬畏生命”为从医理念,努力发挥自身专业价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科精英,将医学人文精神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之中。
医者当以人文为魂
“感恩时代,拥抱改革开放。”回顾过往40余年工作生涯,一幕幕光影掠过,一帧帧画面闪现,黄宇光感慨,自己的人生路径和诸多收获皆源于时代馈赠。
黄宇光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但受时代大潮影响,最初踏入的却是插队务农之路。1976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他选择了去安徽省当涂县的农村插队,希望“和广大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怀揣着“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念头,他和公社里的28名知青一起,一路奔向高考“独木桥”。最终,成为同行年轻人中的幸运者,跃过了大学“龙门”,考上了皖南医学院。
1985年,黄宇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麻醉专业的研究生,先后师从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赵俊教授、罗来葵教授和罗爱伦教授。1988年,其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实现了最初梦想。
“所有人都求知若渴,都有自己的坚守和个人魅力。”回忆起来,黄宇光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协和医院12号楼,当时亚洲最好的医学图书馆内,每个人或坐或行,都在专注地阅读;各专科的顶级专家,低调、谦和,身上洋溢着浓厚的协和气息及医学人文气质。
每当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时,协和老专家们又总是坚守原则底线,毫不退让,“追求至理”。在黄宇光看来,包括众所熟知的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领军人物,赵俊、罗来葵、罗爱伦等前辈,以及马遂、贾乃光、任洪智、高文华和叶铁虎等协和麻醉“五虎将”等人的熏陶,其自身的诊疗理念逐渐完善,医学人文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黄宇光坦承,职业生涯遇到好的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协和从医近40年,作为学科带头人,黄宇光针对科室人才的培养,一大原则也是“熏”:让全员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始终将临床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麻醉医生的职责,首先是要保证患者手术中的安全、麻醉过程品质,以及术后康复;同时,要考虑更多的是患者就诊感受,即不仅要存活,还要活得有质量;此外,让患者在手术中少受伤害,在术后尽早康复也至关重要。
总之,麻醉工作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安全手术、保证有效存活、保证舒适康复、保证人文关怀。
尽管协和麻醉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自成为医院麻醉科一员那天起,利用麻醉手段减少手术疼痛,开展舒适化医疗便成为黄宇光长期攻关的重点项目之一。1991—1993年,带着这一问题,黄宇光前往美国犹他大学进修学习。在国际麻醉学权威,美籍华人黄光中教授的指导下,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麻醉医学视野,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
初到美国时,他发现很多患者身上佩戴着一个黑色的设备,询问护士后得知,这是一种可由患者自行控制药物量的镇痛泵。相对打肌肉针这一传统镇痛方法来说,此项设备明显更为人性化,更加便捷。
回国后,黄宇光几经努力,成功将这一镇痛技术引入国内并加以普及推广,成为全国医疗机构术后镇痛最为常用的方法。
“止痛是舒适化医疗的重要环节,可为患者保持更多尊严。”在黄宇光看来,正因有着一代代中国麻醉人的努力,才有了中国麻醉事业迅速向国际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逐渐实现领先的大好局面。
学科砥砺图强
“这里是上一任科主任,任洪智教授退休前的办公室。”采访过程中,黄宇光指着身边的一张木桌告诉本刊,赵俊、罗来葵、罗爱伦等人曾使用过的办公室,至今在协和基本保持原样,后辈们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正将传承当成一种习惯,将创新当成一种必然。
黄宇光强调,一面面旗帜的引领之下,聚焦患者,团队正力争将麻醉学专业做到极致。科室百余人的团队,人心向善、关系简单,人文浓郁、近悦远来。作为医院劳动密集型平台科室,站在医院全局的角度,做好引领工作,让科室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让患者放心、友邻科室信赖,是他十八年科主任工作生涯中,最想实现的目标。
为科室撑起一片天,让每个渴望成长的年轻人搭建宽松和自由的平台,让每个同事的职业愿景被尊重,人尽其才,提携助力,这是协和医院麻醉科当下手握“一把好牌”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黄宇光参与了协和医院重症肌无力(MG)多学科临床研究课题。黄宇光介绍,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的难点,在于手术麻醉过程中需要让患者肌肉松弛,以此满足手术显露和机械通气;而手术结束之后,又需要及时地让患者恢复肌力和自主呼吸。这两者之间,需要精准用药、把握平衡。
在罗爱伦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报告,他和团队创新性地应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等药物,进行中剂量和小剂量分组对照研究,建立了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动态监测法,使得此类患者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安全使用成为可能,同时也为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瘤切除手术的麻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以上成果,成为黄宇光研究生课题和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团队最终也因此荣获了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收治了一名特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一周后,患者将迎来100岁的生日。是否为老人进行手术?医院多学科会诊后的结果是,老人合并多系统基础疾病,做手术,临床风险极高;而不做手术,患者的生命将短暂且痛苦。最终,麻醉和手术团队达成共识: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是危重症患者生命守护的最后一站。面临风险,恰要体现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为将麻醉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黄宇光和团队选择了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法,应用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最终精准顺利地为患者完成了麻醉,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也于百岁生日前顺利出院。
“较之于此前的盲扎定位,神经刺激器定位原理是利用电极放电确定神经位置,将传统的经验转变为客观的指标,令患者更舒服,定位更准确。”黄宇光强调,近年来,团队所做的每一项创新,根本出发点都是患者受益。
在他看来,基于这一出发点,团队时刻保持学习和创新的态度。因为现代麻醉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麻醉“控制”能力体现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勇于担当,反复实践,才能更深刻感知患者机体的病理和生理变化,更精准掌握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和疼痛体验,实现因症施治和快速决策。
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加快了麻醉医学科研的进程。在任洪智等前辈和医院大力支持下,黄宇光牵头创建了学科实验室。
自2003年开始,聚焦神经病理性疼痛等项目研究,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展开广泛研究,科室先后拿到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身份上,黄宇光当选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黄宇光当选了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主席,成为该学会第一个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主席;在由135个国家和地区麻醉专业学会组成的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FSA)中,黄宇光先后担任两届常务理事。
此项任职,也在客观上代表了中国在国际麻醉领域及国际学术组织中拥有了重要的话语权。“这些并非个人荣誉,源于医院和学科百年的深厚积淀。在顶级医学殿堂中熏陶成长,理应为行业作出更多贡献。”黄宇光表示。
为基层“鼓与呼”
从基层中走来,再回到基层中去,这是黄宇光始终不变的情怀和医者本心。“目前,我国在麻醉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面对临床日益增长的需求,现有近11万名麻醉医生和近3万名麻醉专科护士,但仍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黄宇光强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麻醉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止从业人数稳步增长,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也趋于合理,医生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此外,麻醉与镇痛的服务领域正在拓展,目前已经覆盖日间手术、无痛诊疗、分娩镇痛、急慢性疼痛诊疗、重症医学、体外循环等围术期和亚专业领域。但放眼全国,麻醉学科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整体的均质化水平仍需提高。
2011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麻醉等6个专业成立国家级质控中心》的文件,成立的6个专业质控中心中,黄宇光担任了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牵头组建了以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麻醉质控中心负责人为班底的质控专家委员会,负责就麻醉等高风险行业做全国性行业规范标准制定工作。
2015年,中心制定了国家麻醉专业质控核心指标17项;2022年,指标更新为26项。2023年,中心成功完成一项国家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创办了麻醉质控专业杂志,在行业规范领域走在了前列。截至目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质控中心已将质控网络延伸至地市级医院。
“麻醉应有底线思维,要做正确的事,改善临床诊断,确保患者安全。”黄宇光介绍,相关国际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有2.34亿人接受手术治疗,相当于每25人中就有1人接受手术治疗。
十年过去,这一数字又有大幅增加。2023年,仅我国完成的手术量就达8700万台,预测未来每年的手术量将过亿。
除手术外,消化内科的胃肠镜检查、呼吸科的支气管镜检查、肿瘤患者的各类介入治疗、心内科各种导管支架、超声科介入的生殖医学等也均需麻醉学科的联动与支持,这同时意味着,各级医疗机构麻醉专业均质化水平须随之得到提升。
截至2019年底,行业学会、协会和各级质控中心开展的“精准扶贫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项目”纳入指导医院256家,基层医院867家,总计医联体牵手医院1123家;通过“精准扶贫-麻醉走基层”等活动,中心对新疆、西藏、云南、广西、陕西等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基层贫困医院进行了深入的专项帮扶;建设的“精准帮扶-麻醉专科医联体远程教育学院”已纳入全国43家医院的麻醉科为国家级麻醉重点住培基地,在两年时间内开展各类教学、培训、病例讨论活动达数千场,受培训的基层医院麻醉医生人数达到数十万人次。
此类低成本、高效率的授课培训方式,大大提高了帮扶效率和质量,开拓了基层麻醉科医师的眼界和服务能力。
“敬畏生命,服务患者。”近年来,黄宇光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身份,先后提交了事关“分娩镇痛”“一老一小”和“安宁疗护”等多项提案,引发了社会关注和政策落实。
2018年,黄宇光在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推进分娩镇痛和舒适化医疗的提案》,成为“两会好声音”,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认可与采纳。2019年3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首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有30个省份的912家医院入选,这标志着“无痛分娩”正式在全国全面铺开,并于2024年将分娩镇痛纳入独立的医保收费。
2019年,黄宇光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领域。历经四年调研,2023年,他提出了“恢复托儿所建制”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回应。2024年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下一步将实施托育建设重大专项。
“服务好患者才是实现专业价值的根本所在,才是医者仁心的切实体现。”针对时下渐起的“轻临床、重科研”之风,黄宇光表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重在提质增效和科研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不唯指标,不应“离床”。
在临床和科研之间找到平衡,这是医者和管理者均面临的重要考验:医院重在治病救人,医者贵在临床本领。
编辑:柴若兰
审校:陈小星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