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仪:南海地缘战略竞争中海洋空间“领土化”的负面影响

学术   2024-10-25 20:00   北京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助理周诗仪在《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4年第3期发表《海洋空间的“领土化”构建与实践——以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干涉行动为例》(全文约1.9万字)。

    周诗仪认为,随着海洋与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控制人类海上活动的必要性,令海洋空间的“领土化”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主流话语开始从将海洋描述为无主之地,变成倾向于为扩大公共权力对海域控制的做法辩护,为海上力量投送和海域管控编织正当理由。由此,产生了一定的海洋空间“领土化”,国家从规范功能的角度逐渐控制海洋空间,将公共权力投射至领海和管辖水域外的海域。塑造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地区规范秩序,并在实践上强化地区军事力量投送,这两种海洋空间“领土化”扩张方式,鲜明地体现在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干涉行动中。中国需在南海促进建设更有效的海洋治理体系,扩大行为规范塑造和海洋新秩序建设上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

    周诗仪在文章中指出,为了维持其现有的海洋治理体系和在亚太地区更广泛的政治权威,美国正全方位展开与中国的地缘战略竞争。美国既作为单边行为者直接与中国接触,又通过与该地区几乎所有其他沿岸国家的紧密军事联系间接与中国接触,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影响认知不一。而美国在其海洋治理叙事中,往往通过强调需要控制海洋领域以维护海洋的自由安全和人类的福祉,来为这种加剧地缘安全向外投射的做法辩护。这一行为将具有争议的治理问题完全地转化为地缘安全竞争,作为美国对华更广泛的制衡战略的一部分。

    对打击海上犯罪、监测非法渔业行为、保护脆弱的海洋资源等行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扩大力量投射的合理性,导致南海地区的军事化程度加深。比如,美国在南海地区借打击非法、瞒报和无管制渔业行为(IUU)为由,扩大海岸警卫队这一准军事力量的部署范围。同样,IPMDA计划也宣称是为了打击“非法捕捞”,通过实现海上信息共享,加强船只识别、部队协作、技术互操作性和资源可用性,帮助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各国提升海域监控能力。海上执法的本质是海洋治理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为了海上安全而控制海上人类活动的形式。这些举措看似是在帮助东南亚地区国家强化海上安全治理,实则是在地缘战略竞争背景下创造的一个总体上“以美国为中心”的框架,通过干涉行动来维护符合美国自身需求和利益的海洋秩序。

    海洋治理在发展和安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治理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的政策中的分量一直在增加,海洋治理的各个领域也成为不同力量之间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建立战略优势的主要场所。由此引发的风险,不仅仅在于海洋相关的各个领域内对抗和对立的局势加剧,更重要的是当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聚焦在利益和竞争上时,真正亟须解决的海洋问题反而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了。

    海岸警卫队是国家在海洋领域独特而强大的工具,在海洋治理上有很大优势。美国海岸警卫队可以通过加入南海地区海岸警卫队网络,来进行更加活跃的干涉行动,影响地区海上力量动态,并以此方式强化在南海地区盟友及伙伴的海上执法能力建设。同时,这样的干涉行动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东南亚国家的非传统安全需求,有助于构建美国在南海地区的身份认同,维护以美国及其盟友伙伴体系为中心的海洋规范秩序,强化在南海的海洋话语权。

    这种干涉行动不仅会使地区军事化程度加深,还会加剧南海地区的对抗风险。许多南海国家或许认为使用海岸警卫队力量并不会升级地区局势,因为它们主要在领海活动。然而,像美国海岸警卫队这样的准军事力量一旦在南海永久存在,极易引发准军事和民事海上力量在南海地区的滥用,从而导致海上摩擦风险系数上升。此外,在美国将军事力量投送至中国领海周围、要求东南亚国家选边站队的情况下,个别国家或许为了自身利益可能在特定时期以“海洋联合执法”为名,通过签署“随船观察员协议”向美国让渡海洋执法权。

    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干涉行动,借由海洋治理的名义将国家公共权力扩大到本土以外的海洋空间,从而导致功能上和规范上的一定程度的海洋空间“领土化”。为这种行为辩护的话语,强调控制海域是为了维护海洋自由,是对各种海洋固有特征所产生的问题(例如海上犯罪等)的回应,最终为海洋安全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以此来证明其在南海干涉行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但无论是“航行自由行动”还是拥有“执法特权优势”的美国海岸警卫队被部署到中国周边水域,都是在挑衅和侵害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如今,南海作为美国“印太战略”中一个热点目标,是美国在海上实践对中国的遏制战略的试验场。美国在南海地区的“领土化”扩张行为,持续挑衅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并且对中国近海水域的海洋安全造成威胁。在南海地区主权争端长期存在的背景下,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南海海洋安全局势的复杂性和严峻程度,对中国的涉海利益和海洋治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且对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南海地区的海洋空间“领土化”趋势以及美国不断在南海加强军事存在,中国一方面要坚持“双轨思路”,在妥善处理与南海声索国的分歧和矛盾、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的同时,与东盟共同探索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提前制定预案,预防和管控与美国军事力量之间可能发生的摩擦、碰撞或对峙等事件。

    海洋空间“领土化”是国家行为者将海洋空间与国家认同联系起来,改变或取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导的基于海洋规则的秩序的过程。利用叙事来强调“表达性”的海洋权利,凸显了海洋大国尝试重塑陆地与海洋关系的传统观念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方式,会对更广泛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产生影响。

    海洋安全关系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和平稳定的海洋安全环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海洋发展利益。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入了解美国在南海地区通过干涉行动展开的海洋空间“领土化”扩张,有助于中国提升和优化海洋安全战略部署,促进在南海形成更有效的海洋安全治理体系,扩大在南海行为规范塑造和海洋新秩序建设上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主办




本微信公众号所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微信公众号

分享战略性、创新性、专业性研究成果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本刊由国发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南京大学联合主办。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2022)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3-202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RCCSE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