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从成立到发展的过程中,一路披荆斩棘逐渐壮大,不知道打过多少经典战役,取得过多少辉煌的战果,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这些战役都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却唯有一场战斗,无论危险程度还是战场态势变化都十分罕见,这一场仗是从不爱拿枪的教员生平唯一一次亲自提枪冲锋陷阵的一战,因此也被陈毅元帅称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这便是“大柏地之战”。
今天我们就将时光回溯到进百年前,回顾那场可歌可泣的战役。
1927年4月12日,老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之下大量革命者惨遭屠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低潮期。之后教员等人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于是果断改变战略,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新方针,并成功建立起名垂青史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为了将革命火种彻底熄灭,老蒋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虽然在教员等人的带领下,根据地多次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但是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928年8月,老蒋任命湘军25军军长何健为湘赣剿总指挥。何健一赴任就立即调集了3万湘军作为主攻部队,外加赣军负责增援,两路并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会剿”。何健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借助兵力优势从中间突破,直扑井冈山,一战解决红军主力。
在井冈山主峰以北,有个地方名叫 黄洋界,何健大军主攻的地点正是这里。当时湘军有12个营兵力负责进攻,而红军守军只有1营,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12:1。虽然红军依托险要地势拼死阻击,然而战斗依旧打得十分艰难。
当双方激战了一整天,湘军尽管兵力占优却久攻不下小小的黄洋界,前线指挥陈纪良在被何健一番狗血淋头的臭骂后,亲临一线下令全军不计代价发动总攻。在弹药不足情况下坚守一天的红军,顿时伤亡惨重。正当情况万分危急之时,红四军31团团长朱云卿决定“擒贼先擒王”,他派人调来红军当时唯一的一门迫击炮。
原来,由于炮弹十分宝贵,因此在交战的一天多时间里,红军始终没有使用火炮,这让敌军有恃无恐,认为红军根本没有远程打击能力,于是将指挥部设的非常靠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朱云卿指着敌军阵地上一个窝棚,说:“那是敌人的指挥所,你们给我打掉它。”
一声炮响过后,红军射出的炮弹有如神助,准确命中敌军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10多人,湘军总指挥陈纪良也身受重伤。失去指挥系统的湘军顿时陷入紊乱,而红军则军威大震,纷纷跃出阵地向敌军反冲锋,最终赢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教员在得知胜利的消息后,激动地写下来著名的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然而遭受失败何健并没有放弃对井冈山的围剿,而是不再主动进攻,改用另一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企图困死红军。何健这一招看似普通,实则用心险恶,因为这招实实抓住了红军根据地当时的“七寸”要害。
原来,由于敌人长期的围剿,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已经被压缩成了一小块。虽然红军依靠地利占据着山峰,可山下的敌人和土豪劣绅联合,趁机对之前支援红军的群众展开血腥报复,这让本就经济不发达的根据地更加雪上加霜,以现有根据地的经济能力养活数千红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因此,此刻走还是留,已成为关系到革命生死存亡的大事。
为了瓦解敌人困死红军的战略意图,1929年1月,教员等人果断召开会议,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由红四军第30团、32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留守井冈山;由教员和朱老总率领红军主力第28团、31团出击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1929年1月24日,教员和朱老总率领这支3600人的部队下山,进军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敌人发现后,立刻派遣赣军独七师对这支红军围追堵截,而率领这支围剿部队的人名叫:刘士毅。
刘士毅,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并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战斗,是当时赣军的一员名将。战场经验丰富的刘士毅知道,对付擅长游击作战的红军就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于是他派出大量侦察兵搜查红军行动线路,得到红军位置信息后立即大部队跟上追击,然后再将部队分成小支队继续探索,并不停骚扰疲惫红军,一旦发现拖后的红军就跟上咬死。这一招着实让红军吃尽了苦头。
再看红军这支人马,由于是孤军深入,因此没有任何接应和群众基础,特别是弹药和物资在损耗后根本无法得到补缺,再加上刘士毅大军在后面的紧追不舍,就连红军主力28团都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在大余、平定坳、崇仙圩连败三场,人数更是从3600人锐减为2700人,其中500多人是伤员,其中在大余县城的一场伏击中,红军28团党代表何挺颖壮烈牺牲。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后传来根据地井冈山主峰被国军攻占的消息。让红军部队士气大损,悲观情欲开始蔓延,人心浮动。之后部队在经过新地圩时,2营在营长袁崇全的带领下临战叛变,红军猝不及防,竟被敌军先头部队冲到指挥部附近。教员和贺子珍拼死冲出包围,陈毅、谭震林差点被抓,朱老总的妻子伍若兰被俘。
伍若兰,原本就读于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在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撤退到耒阳县时,两人相遇,并结为夫妻。后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在根据地,她不仅群众工作做得好,而且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能双枪齐发,在井冈山享受“双枪女将”的美誉。可惜在被俘10天后,敌人残忍的割下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下示众。伍若兰牺牲之时,年仅23岁。
接连的重大失利和牺牲之下,红军战士的悲观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部队的军心,当时红军战斗力最强的红28团团长林彪,更是林彪都被打得自信心全无。之后路要怎么走?红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之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生死存亡之际,依旧是那个高大的身影站了出来。
1929年2月10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红军进入江西省瑞金县以北一处叫大柏地的区域。此时正值腊月,雪片纷飞,满山皆白,衣单天寒,长途跋涉的红军饥寒交迫,几近弹尽粮绝,每杆枪也就只有4发子弹。即便如此红军还不是全员有枪,不少人还是大刀长矛。
四面楚歌之际,教员查看了大柏地的地理环境后,决定不走了,在大柏地给追击的赣军来个绝地反击。
大柏地位于瑞金市区北面30公里,地势险峻,两侧高中间低,特别是沟底的麻子坳峡谷又窄又长,南北蜿蜒延伸10公里,两边全是原始森林般的茂密山林,绝对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然而对于教育的计划,不少红军将领顾忌重重,毕竟当时红军尚有战斗力的不到2000人,且个个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弹药不足。用这样一支队伍去伏击刘士毅兵强马壮的4000赣军,实在以卵击石,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然而教员力排众议,目光坚定的对大家讲了三点理由:
1井冈山已经没了,红军已经没有退路,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越往后拖只会越来越弱。如果不打,用不了几天,不用刘士毅打我们,我们自己就先垮了。不打,我们必败无疑,打,方有一线生机。
2我们已经5战5败,必须把士气打出来,再不打还有更多的人会绝望,会临阵投敌和当逃兵。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刘士毅连战连捷已经不把红军放在眼里。根据侦察员报告,为了追击速度,刘士毅的第15旅不顾友军的策应,正在孤军冒进。
3地形有利。山间小道狭窄,敌军部队难以展开,正好弥补了我们兵力不足的劣势。两侧峭壁高耸,有利于冷兵器弥补弹药的不足。我们只要在山上多准备些滚木、飞石,凌空而下,就能重创敌军,使敌人军心大乱,趁势出击以白刃战解决对手,必能以弱胜强。
教员的话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点燃了红军的激情。朱老总首先表示支持,并命令28团团长林彪担任伏击总指挥。此时还未从之前连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林彪,却不敢相信地说:“你们还让我指挥?”
面对眼前这个年轻将军的犹豫,教员口气严厉地说:“你是不是没有信心?前面打的败仗,栽的跟头的学费白交了吗?你是不是想让所有人都认为你林彪只会吃干饭,把这一仗打好了让所有人看看!”这一番话,立即激起林彪心中的那团火,他决定知耻而后勇,一雪前耻。
大柏地一战,注定成为红军史上的传奇一战。
在经过教员的动员后,全体红军指战员立即恢复了往日的斗志求,决心打胜这一仗。
紧接着,教员和朱老总做出战斗部署:兵分三路,28团埋伏在右边山上的丛林之中;31团埋伏在左边山上的丛林中,并迂迥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和增援;分一部分人假装挑行装的模样,在大路上休息,发现敌人来了就往我伏击区跑,把敌人诱进伏击区内;以一个营的兵力,从正面袭击敌人,这样形成了一个口袋阵。
然而,虽然计划的非常巧妙,但是敌人会轻易的进入这个大口袋里吗?
一开始,刘士毅部队也果然如教员预期的那样玩命追击,从上午追到了下午,可刘士毅部追28团追了一会儿后又突然就撤退了,仿佛是看穿了红军的伏击计划一样。于是红军担心伏击被识破,士气再次逐渐浮动,关键时刻朱老总分析表示:敌人撤退应该是不想在夜间战斗,不应该打乱已经安排好的部署,红军各部队要顶住压力继续埋伏,等待第二天的战机。
第二天上午,刘士毅部队再次来到了大柏地谷口,但依旧没有一股脑地进入山谷的口袋。这时候红军安排的迂回部队就体现出作用了,这支部队从背后攻击刘士毅部的指挥所,强迫他们往伏击口袋里钻了进来。
等到埋伏许久的红军28团和31团看到终于进入口袋的刘士毅部队,立即从山上发起进攻。然而之后的战局并没有开始想的那样顺利,一方面刘士毅不愧是赣军名将,在遭受伏击后并没有慌乱,而是立即整备部队依靠火力优势开始反击;另一方面赣军士兵也知道“想活命就得先玩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的拼了。
于是刘士毅把残余的警卫营与炮连的火力集中在一起,压制防守谷口的红军,然后收拢溃散部队向谷口发起疯狂冲锋和进攻,杀红了眼的刘士毅部队甚至一度击退红军,开始杀向山上,局势再度陷入一片焦灼。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红军战士也爆发了高昂斗志,冲上用大刀、石头和木棒与突围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双方杀红了眼,敌军为了逃命,悍不畏死,红军为了堵住谷口前仆后继,拼死抵挡,一茬一茬倒下。教员和朱老总在望远镜里观察到谷口战况的凶险和危急,于是决定派出最后的预备队出击。
朱德老总一马当先抱起一挺轻机枪,率领粟裕、张爱萍和警卫排冲到谷口,向敌军猛烈开火。子弹很快打光,敌军已经冲到面前,朱老总把枪管往雪地里一插,降温后抓住枪管抡起当铁棒用,跟敌人开展近身肉搏。
可人数占优的刘士毅部队,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反击部队,很快便把朱老总的预备队包围了起来。千钧一发之际,教员对贺子珍及其他女战士、伤员、文职人员高喊一声:“隘口快守不住了,我们已经没有预备队与其他人员了。如今轮到我们上了,只有封锁住谷口,我们才能胜利,才能活下来!”说完,教员拔出枪,大声呐喊着带头冲锋,率领红军最后的这丝力量杀进敌阵……
没想到的是,教员带领伤兵和女兵的加入,竟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士毅以为红军竟然还有后手,之前紧绷的意志瞬间崩溃,他再也顾不得其他人,趁着混战,带着警卫队的100多人率先撤出战场,仓皇而逃。主帅临阵脱逃,大股敌军再无力组织像样的冲锋,纷纷跪在地上举枪投降。
这一战,红军官兵是在弹尽粮绝之时,置之死地而后生,歼灭国军15旅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及大量武器弹药和补给,使红军得以转危为安。
随后,红军挟大胜的余威攻占了两个小型弹药库与一家被服厂,彻底在赣南与闽西交界处打开局面,跳出封锁区,站稳脚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拉开了逐鹿中原的序幕。
在红军历史上,大柏地之战无疑是关乎红军存亡的一次关键战役,为后面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极端困境中,红军凭借强大的革命精神和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在劣势中取得了大柏地之战的胜利。
战后陈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评价说:“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粮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人在血泊中挣扎,始获得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大柏地战斗后,林彪兴奋地亲自送来一把缴获的勃朗宁手枪送给教员。勃朗宁手枪产自德国,做工精细,在当时弥足珍贵。就连全服美式装备的国军将领,也以能拥有这样一支手枪而感到骄傲。
然而教员接过枪看了看后,随即把枪递还给林彪。林彪不解,教员打趣的说:“等到我毛泽东都要开始用枪的时候,那表示红军也进入危机之中了。所以这枪还是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吧。”
1933年,夏。
自从宁都会议后,因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教员,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工作。
此时负责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的教员,重返大柏地,面对当年这片金戈铁马、浴血拼杀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今朝更好看”,教员写完这首诗,依旧满怀着一如既往的乐观革命精神,以及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大踏步的向前走去,走向充满希望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