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航观察网(MNavigation)消息,2月10日,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舟山通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伴随这一名称的变化,公司股东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权被南通通舟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接手,后者由江苏能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岚海企业管理咨询(舟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与此同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从惠生集团的刘洪钧变更为王志峰。
从制裁压力到资本腾挪:舟山惠生的无奈转型
舟山惠生原为惠生清洁能源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与制造,其产品涵盖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装置、浮式储油装置(FSRU)、海上风电设施等。依托舟山岱山县秀山岛的地理优势,公司占地150万平方米,拥有全球领先的海工坞和大型起重设备,承接过多个国际能源项目,曾在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1月10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舟山惠生实施制裁,理由是其支持俄罗斯Arctic LNG 2项目。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舟山惠生的重大打击。Arctic LNG 2项目是俄罗斯能源巨头诺瓦泰克公司在北极的旗舰LNG项目,舟山惠生此前曾负责该项目的部分关键模块制造与调试工作。这一制裁令不仅冻结了舟山惠生的国际业务,还使其在全球市场的信誉遭遇严重危机。
面对美国制裁带来的压力,惠生清洁能源早在2024年6月就宣布无限期退出俄罗斯市场,并决定将舟山惠生的全部股权出售。几个月后的今天,舟山惠生终于完成了股权更名与转让。通过资本的腾挪,惠生清洁能源在尽量减少损失的同时,保持了其在南通和启东的基地,并将未来的重心转向国内市场。
▲2024年6月,惠生清洁能源发布声明
国有资本的介入:舟山通舟的未来可能性
更名后的舟山通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人结构的变化透露出鲜明的政策信号。新的控股股东南通通舟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背后,实际上是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有限公司,且该企业已成为舟山通舟的唯一股东。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地方国有资本平台的代表,极可能为舟山通舟带来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与资本上的注入。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舟山惠生的出售并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私有化调整,更是应对国际制裁和市场压力的战略布局。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有限公司的介入,也意味着舟山通舟可能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首先,地方政府的参与或能为舟山通舟带来融资渠道的畅通。其次,依托国有资本的背景,舟山通舟在国际项目投标中的信用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最为关键的是,国有资本可能为舟山通舟提供外交上的缓冲空间,在必要时启动政府层面的外交协调机制,为公司化解潜在的国际政治风险。
绿色转型与技术突破:舟山通舟的长远规划
更名背后,不仅仅是股东结构的变化,舟山通舟未来的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一家深耕海工装备制造的企业,舟山通舟所面临的行业挑战不止于制裁压力。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的推进,正促使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方面加快步伐。随着全球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舟山通舟如何适应这一趋势,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舟山惠生在过去的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浮式LNG装置、海上风电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为舟山通舟未来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能在新股东的支持下,继续推动绿色能源领域的研发,舟山通舟无疑有潜力在国际海工装备领域重新崛起。
此外,舟山通舟也面临着从传统海工装备制造商向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型的挑战。随着全球对低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加深,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将不断提高。舟山通舟若能在这方面进行适时的布局,提升自身在绿色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将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挑战与机遇并存:舟山通舟能否重启辉煌?
漫航观察网(MNavigation)认为,纵观舟山通舟的现状,其既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短期压力,也迎来了资本重组与政策支持的长期机遇。在国际制裁背景下,舟山惠生的“脱欧”之举并非意味着企业的彻底失败,相反,这一战略性调整为舟山通舟创造了新的起点。未来的舟山通舟能否逆风翻盘,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借力国有资本,保持技术创新与国际化竞争力,同时在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中找到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