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发展科学以及基础生物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中,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知识基础,其最新进展为现有政策与实践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产生解决方案的新思路。下列这份清单,是儿童发展中心对早期儿童发展的报告,所做的一份详细记录。
1
当严重的压力威胁到家庭和照料环境时,即使是婴幼儿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胎儿和幼儿时期的不良经历,会导致大脑发生物理和化学紊乱,并持续一生。这些生物学变化会影响多个器官系统,不仅会增加未来学习能力和行为受损的风险,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小 爱 解 读
有毒压力的不良影响,原来从胎儿期就开始了。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孕妈妈的压力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大脑,影响情绪调控、记忆和控制等功能。
如果孕妈妈长期处于严重压力下,宝宝的认知能力和压力反应系统会受损。所以,孕妈妈要学会积极释放压力哦~
2
发展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过程,生命的结果不完全由基因决定。
出生前后的生长环境,为一个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经验,这些经历会对某些基因进行化学性修饰,决定了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程度。
小 爱 解 读
每个人长成什么样子、获得什么成就,并非完全被基因束缚。人们之所以会下结论「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是早期养育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受孕开始,养育环境就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到出生时,宝宝大脑只发育了一小部分,大脑和身体系统是相互连通的;在生命的前六年,照料者和养育环境,共同为宝宝构建出一个内在的生物时间表,如果这期间采取合适的养育策略,自然就能养出一个聪明、快乐的宝宝。
3
虽然对父母的依恋最主要,但孩子也能从家庭内外有责任心的照料者身上大大受益。
孩子与其他有教养的、可靠的成年人保持亲密联系,并不会干扰孩子与父母的主要关系。实际上,有多个照料者,反而能促进孩子社交和情绪的发展。
小 爱 解 读
依恋是一种牢固的情感纽带,将孩子与抚养者心系一起,这种依恋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
很多父母都存在一个误区:必须牺牲自己,孩子才能发展更好。养娃并不是妈妈一人的战斗。保姆、日托等社会支持系统,都可以帮父母减轻负担,选择一个靠谱阿姨或托管机构,甚至能促进孩子的社交脑、情绪脑的发展。
4
很多的大脑构架在生命前三年形成,但其发展的机会之窗并不会在孩子三岁生日时关闭。
远非如此!大脑功能的基础方面,例如有效地看与听的能力,确实取决于非常早期的经验,情绪发展的某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大脑中专门用于高阶功能的区域——涉及大多数社会、情感和认知能力,包括执行功能的多个方面——虽然受早期影响非常大,但这些功能会持续发展到青春期和成年早期。
小 爱 解 读
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如果错过了孩子的各种「敏感期」,是不是错失了学习的良机。还有很多人以为,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急着带孩子尝试各种「大脑开发」训练。
「敏感期」的概念确实存在,但没到错过就不行的地步。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孩子学不好,只是可能会更费力一点。
现代研究已证明,成年人的大脑也具有可塑性,只要你想学习,懂得学习方法,都可以拥有聪明的大脑。
5
严重忽视孩子,对健康和发展的威胁性等同于身体虐待,甚至可能更大。
与遭受明显身体虐待的孩子相比,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在长大后,会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障碍、注意力问题、语言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孤僻以及与同伴互动等问题。
小 爱 解 读
忽视孩子的坏影响,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原来,宝宝遭受「冷暴力」比身体暴力带来的危害,要更严重。
什么是「你来我往」(serve and return)呢?就是宝宝通过咿呀学语、做表情、打手势进行互动,成年人同样用发声和做手势回应他们。如果没有回应,或者回应不可靠、不合适,都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6
曾遭受逆境或暴力的孩子,并不一定会发展出压力失调,或成为暴力倾向的大人。
小 爱 解 读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港湾。有时,父母们不得已,需要将孩子托付他人照料。托老人带、托亲戚带、托给育儿嫂、托给机构带……可万一像某些新闻中,遇到了不可靠的照料者,孩子遭到难以预料的暴力事件,是不是孩子一辈子就毁了呢?
幸而,儿童发展学告诉我们,不一定会。孩子是有一定恢复力的,只要及时发现、科学干预,孩子便能重绽属于他自己的光芒。
7
仅仅将儿童从危险中带离,并不能自动扭转经历的负面影响。
小 爱 解 读
父母确实不必过度担心,认为孩子遭遇逆境后,能不能恢复好。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只要将孩子带离糟糕的环境,孩子的创伤会自行愈合。心灵的伤口虽然看不见,但它的危害会一点点影响孩子。
如何恢复呢?其实就是重新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让他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克服对外来伤害的恐惧。
8
适应能力需要用人际关系去培养,而不是粗暴的个人主义。
小 爱 解 读
很多父母试图让孩子们吃苦、制造挫折,意图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却忽视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能力制约,不仅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反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磨砺心理韧性?给予挑战的同时,父母还需要做好支持性工作,如果孩子很难完成,应该反过来想一想,孩子是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制约住了?而不是一味地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带领孩子盲目向前冲。
@爱贝睿科学早教,0-6岁儿童早期教育专家陪你与宝宝共同成长。
星标设置方法如下,三秒就能完成!
转发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