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中医小白”快速晋级成明医?

文摘   健康   2024-10-12 07:00   天津  


我是2023年7月份加入太湖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收获颇多,虽然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抛砖引玉,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

个人觉得,中医票友学习中医的道路是非常曲折和具有挑战性的,是一个非常“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毅力支撑的话,是很难苦中作乐的,很多时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中医?学中医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人是为了兴趣,有的人是为了养生和自我身体调理的需要,有的人是为了谋生发展的需要,有的人为了“不为良相,则为名医”的频道切换,有的人是以医入道的追求,有的人是命中注定的轮回。

我们为了学中医,放弃那么多,付出那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需要仔细思考,也是在前进道路上不忘初心的警醒。

吴老师在望诊课程里面提到神明三独:昭然独明、慧然独悟和俱视独见,关键是志先心开而目明(《黄帝内经》原文是“目明心开而志先”)。所以,要想神明三独,“志先”非常重要。

何为志?志是人生的理想和情怀,且愿意为之努力而付出的实践和坚持!正如赵兴师兄所说:“一时的激情是无法长久的!”立志和坚持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多远!

太湖的吸引力,很多师兄师姐都体悟很深。谈谈我的一些浅显认识。我们曾经遇到了太多的迷茫和困惑,犹如在汪洋大海上漂泊的一条小船,迷途漂泊且没有指南针。而太湖犹如那盏明灯,点亮了那片星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使得我们有机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了抵达彼岸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曾经迷茫和困惑的三条学习之路。

第一条路是深入中医经典。中医经典玄之又玄,加之我们的古文功底普遍偏弱,如果没有名师指点,很容易被“呛死”,我个人就被“淹死”过好几次。自从听了吴老师《内经玄解》的课程,更是深有体会,没有名师指点,真的很容易一辈子都在里面打转,比如吴老师从“昔在黄帝”的“”就可解读出很多不一样的有意思内容,大载善载!

第二条路是借助中医院校教材。中医教材扫盲中医挺好的,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鸿沟,很多人大学多年学习还是不会看病的也很多。加入太湖学习后,更是深有体会,比如明理取象、直取其病、病证症有机结合、药物的特异性等针对临床的真谛。

第三条路是中医杂书。中医杂书很好,但往往缺乏体系,且存在各说各话的现象,最终张三和王五说的不一样,让人莫衷一是。加入太湖学习后才明白很多时候大家是“盲人摸象”,都是站在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且由于没有准确的概念定义使得对话不在同一个频道。

吴老师给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并且是几辈子求而不得的干货满满,正如很多师兄师姐所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但是,在太湖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即使我们身在金山银山,也需要我们自己来搬运和消化。

吴老师把几十年的经验总结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厌其烦地讲解,希望我们能够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包括吴老师的家学、师传和体悟,甚至是读了几千本中医古籍后的精华总结。比如,《中医湿热病学》和《温病六经辨证》,加起来也就数十个课时,却凝聚了吴老师20多年针对温病的研究心得和总结,更是融合了数十个温病大家的精华。如果仅仅听了几遍课程,我们就认为完全掌握,这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不断反复体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我们经常说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和针药一统。统的过程需要我们先把书读厚,然后才能大道至简地一统,但这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数倍的学习成本(犹如登山爬坡般读一个博士后),这是一个矛盾,因为我们会遇到时间和记忆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冲破瓶颈,尽可能把一切空余的时间泡在太湖,并尽可能地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吴老师经常说要把知识打通,需要进行内化。如何突破时间和记忆的瓶颈,实现高效打通,实现如何融会贯通,甚至镌刻到骨髓里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突破的瓶颈,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迷茫。迷茫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件好事,有迷才有获。迷茫是我们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是更上一层台阶的先兆。

迷茫来自于我们的“贪婪”,因为我们希望成为上医。吴老师提过:“地医又分了三个层次,上医、中医、下医。下医就是在院校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下医的水平。中医的水平,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上的临床会看病、病人出多。上医的水平就是讲五个一统,你做到五个一统就会是上医的水平。”我们希望成为TOP级别的中医,这意味着我们要过五关斩六将,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只是小有所获地糊口饭,吴门的几个知识点或许已经可以受用无穷,比如抓独法、聚类法和伏邪课程就可以应对许多日常问题。

因为我们“贪婪”,希望短时间内把太湖所有的知识都能学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有方法搭建完整的六经框架体系,需要一门课加一门课地进行积累。

我们需要学习伤寒体系的课程,比如先通过《伤寒杂病论研究》搭建五法六经的框架体系,通过《重订伤寒》沉下去深入研究一统,甚至学习《伤寒汇通》进行中西贯通,最好是做到王慧永师兄那般熟背伤寒。另外,我们还可通过《伤寒传习录》的知识分门别类,进一步巩固六经辨病体系。

为什么伤寒三书实现了“薄书->厚书->薄书”过程后,太湖还会有那么多课程?我认为吴老师即使讲完《重订伤寒》后,依然感觉统地不够,我们的书依然不够厚。这或许是吴老师不断讲课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学习吴门的基础课程,包括《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和《中医免疫学》。这是打通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有助于使得中医客观化,有助于我们站在微观和客观的角度认识中医。

我们需要在孙成力师兄的中医诊断教研室学习,学习《望诊》、《脉证》、《中医检验学》、《抓独法》等课程。因为只有完成精准和快速有效辨证,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我们需要在谭贵贤师兄的中医方药教研室学习,学习《药理学》、《方剂学》和《吴门验方》等课程,从而有机会实现精准用药和精准处方。

基于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诊断教研室和中医方药教研室的课程体系积累,我们为六经辨病的框架体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知识基础,虽然有些课程是吴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后续还要持续地自我学习和提升。

后续,我们还要修炼各家学说的课程,包括脾胃、扶阳、和法、活血化瘀和温病体系的课程,从而进一步站在不同角度巩固我们的六经体系。

基于我们的六经体系,我们要打通临床的最后一公里,即围绕病进行知识体系的再次梳理,需要学习中医内科学、皮肤病学、妇科学、男科学和眼科学等临床课程,甚至自己可以围绕某个病种进行六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当然,课程体系中有不少吴老师的医案,也是我们学习的源泉。我们可以想象吴老师遇到一个病是怎么处理的,我们的差距在哪里,这样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知识体系。

我们在跟时间赛跑,我们在跟精力赛跑,过程中幸福的烦恼不可怕,因为有着不忘初心的“志”在支撑着我们!

很多师兄师姐的学习方法都很好,比如周莉蕙师姐的思维导图做得超级棒,纪美玲师姐的知识整理犹如一本吴门百科全书。个人思悟的学习方法分成四点,具体如下:

4.1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我们需要吸收优秀的学习经验,也要探索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目的是实现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最终能够打通吴门知识以学以致用成为上医。

4.2不同的阶段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太湖学习需要不断升级自我的学习方法,核心都是为了高效。

我刚开始进入太湖时采用的是听打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为了一段话会反复来回听。这是一种比较笨的学习方法,但对初入者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反复听打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到太湖的感觉,甚至为了吴老师一句话会心一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开悟。

在进入太湖一段时间后,有必要升级学习方法,从过去的“细枝末节”逐渐转变为“粗枝大叶”,抓关键点进行笔记,这样才有可能同时学习4~5门,甚至6~7门课程。

随着我们知识的累及,我们可以考虑加入精英班学习。精英班学习的最大好处是不用做APP笔记作业,可以节省我们大量的时间。当然,精英班学习也有弊端,因为缺少笔记的约束,有时听课感觉如流水,听完课后脑子里面感觉空空如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详细的笔记花费大量时间,如何平衡这一个矛盾?我是通过按照课程章节,节录课程PPT(如下图)的方式进行平衡的。听完课后,围绕课程PPT进行知识回忆和内心总结,过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再进行复习。

不管哪个阶段,我认为小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班学习是自我督促的一种有效手段,小班的证书是我们努力后奖励的小红花。小班学习使得我们不再孤独,有一群人陪伴而行,特别是课程案例学习使得自己可以站在临床的角度,以终为始寻找自我的差距以持续提高。

4.3有迷才有获

迷茫的时候我们放弃了吗?还是休息一段时间,给自己放松一下后进行思悟,然后再次前行突破?有迷才有获,迷是我们思悟最好的舞台。我们针对迷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像我们中医票友,没有科班出身的知识基础,也没有那么多的临床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在迷茫中不被“淹死”?是“志”在背后支撑着我们。这也是我刚开始强调“志”重要性的原因。有多大的志向,决定着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决定着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坚持!

不管怎样,迷惑不是坏事。跨过那条河,翻过那座山,我们终会踏泰山之顶而望众山,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

4.4深入太湖,跳出太湖

“深入太湖,跳出太湖”不是说不要在太湖学习了。深入太湖,是要把书读厚;跳出太湖时要把书读薄。吴老师在《道解伤寒论》课程中提到:“很小的地方能通玄,学问要从细处入手。沉下去,要浮上来。微妙上浮上来,然后通玄。不能浮在水面上悟道,也不能永远潜在水底出不来。理解伤寒论要沉下去,还要走出来。”正如吴老师对伤寒三书的定位,《伤寒杂病论研究》是一本薄书,主要讲“法”,即五法六经;《重订伤寒》是把围绕每一条文把书读厚,实现一统;《伤寒汇通》站在中西汇通的角度,把书读薄。

大道至简是经过复杂以后的简单,而不是浮在水面上的简单。大道至简是经历复杂之后的提炼和升华,是一页纸可以解读千言万语的大彻大悟,需要内化出自我的逻辑。然而,把书读厚的过程是快乐和痛苦并存的,需要持续地做知识的积累。在此过程中,很多人失去了对“金山银山”的兴趣,很多人“淹死”在“金山银山”之中。

如何“跳出太湖”?我们需要“贪而不贪”。贪是做加法,不贪是做减法,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有的人围绕某个疾病,打通任督二脉,并不断深入融会各个知识点,做到专而精,正如于飞师兄在江苏线下会议时提到皮肤科或许是他未来的一个重点方向;有的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和串联某种疾病,如付惠煜师兄。

太湖有很多师兄师姐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以给与我们力量。他们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我们!这些师兄师姐富有理想和情怀,愿意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如下图所示的赵爱华师姐、孟祥歧师兄、王慧永师兄和肖余粮师兄等先进。

我们也可经常阅读“太湖之家”和“太湖云医”的公众账号,里面有许多先进事迹。这些事迹都是我们获取力量的源泉。

中医票友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有能力看病(看得好病),一条腿是有资格看病(漫漫考证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立志、坚持、方法都非常重要!一起加油努力吧!

个人感悟,在太湖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候,一定要趁早加入超V。这是一个高效打通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呢?在江河中遨游和在大海中遨游是不一样的体验,站在沙丘和高山仰望星空是不一样的体悟。我们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为高效的学习体验中,需要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融会贯通。当然,在超V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找到指南针,需要根据自我特点找到学习的主线,毕竟太湖的金山银山这么高大,毕竟太湖的知识海洋那么丰满。

作者简介:陶向明,中医爱好者,2023年7月加入吴门医述·太湖学堂习,目前已取得17门课程证书,成为太湖学堂国际中医师。


相关阅读: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医者梦想的摇篮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巴山夜语 第一集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巴山夜语 第二集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巴山夜语 第三集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巴山夜语 第四集
吴门医述·太湖学堂  |   巴山夜语 第五集

太湖之家
太湖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