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历史不能沉没

体娱   2024-09-25 16:04   广东  
《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院线纪录片。
简单来说,它讲的是:二战中,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船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前往日本做苦力,但未在船上悬挂任何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航行途中被美军潜艇误认为是日本军船而发炮击中。
日军弃船上救生艇,并向跳入海中的英军战俘扫射。位于东极岛的中国渔民发现后,划着小舢板前去救人,384名英军被救往东极岛,其中绝大多数得以在战后重返英国家乡。

导演方励于2014年在东极岛听说了这段往事,决定打捞里斯本丸的历史,寻访当事人及其后代。

为此,多年来他辗转中英加美日五国,终于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最后两名英军幸存者,分别是99岁老兵丹尼斯·莫利、98岁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在东极岛,方励又找到一位时年94岁的中国老人林阿根,他是唯一在世的当时参与了救援的渔民。

这是这部纪录片所概括的全部内容。但即便“剧透”至此,仍不妨碍观众亲自走进院线去看一遍。因为“真实”自有力量,意义均来自于细节,细节是无法被概括的。

所幸,这部纪录片的走访和拍摄几乎全部在2019年前完成,此后两年,仅有的三位当事人相继离世,没能等到纪录片上映。

沉船,作为故事,几乎有着永恒的“魅力”。泰坦尼克号是这样,太平轮是这样,里斯本丸也是这样。
因为,沉船前后,人性的方方面面、人的情感情绪都极致地迸发出来,并在一艘孤船上不断碰撞。又因为,它总是会让整个人群分为幸存与否两种,让一个人的命运也分为幸存与否两种。以上这些,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慨叹、想象与思索。
如果没有沉船事件,方励口中“两千个家庭”的大多数,就不会失去他们的父亲、爷爷或是叔叔、伯父;那些即便在战后破镜重圆的英军家庭,也不会长久遭受战争后遗症带来的精神折磨。就像一位受访的英军后代所言,“很多英军随船沉没,但活下来的人也没有真正活着。”

需要注意的是,英国战俘的死,不仅仅来自于盟军误击,船沉没前后的两天时间里,日军非但没有对他们实施任何救援,反而试图将战俘关进船里并用木板封死舱门,大部分日军撤离后还留下6人向漂浮在海面上的英国战俘无差别扫射。

纪录片看到一半时,日本方面的人物和视角才呈现出来,但几乎仅仅涉及这艘日本货船的船长。从某些角度说,这位货船船长是平民,与当时船上的日本军方不能混为一谈。至于日军,则没有直接当事人或相关人出现在纪录片中。这或许是因为寻访和说服的难度太大。但也或许是,不必记录。不过,真实的原因,方励未曾在片中交代。

在写作时,对于里斯本丸沉没,我多次冒出“故事”一词,但旋即意识到不够妥当,将其悉数替换为“历史”。历史并不遥远,并不都是大国与伟人。历史就是人。人和人是很近的。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让人流泪的地方。它把镜头全部对准了里斯本丸方方面面的人。他们的老照片,他们的信,他们的生前录音,他们的在世回忆,他们的永远等不到他们回来的家人,他们在沉船上的巨大恐惧,他们对中国渔民的内心感激,他们的子女后代对他们的无尽思念。

当然,值得我们宽慰的是,从镜头中透露的画面来看,所有里斯本丸英军的后代,以及拍摄时仍在世的两位英国老兵,生活得都不差。

我的爷爷也是一位老兵,曾出国作战。在计划十一安排时,我脑海中不可遏制地萌生出去他作战过的国家看一看的念头。

纪录片的结尾击中了我,这是全片唯一一个带有一定设计的场面——十多位英国老兵的后代,在方励的组织下,来到中国东极岛,见到了中国渔民林阿根,握手答谢。他们在岛上缅怀父辈,又乘船来到里斯本丸沉没的海域。海面下三十多米,就是那艘船。那一刻,他们与或许都素未谋面的父辈,没有距离。

这个场面,常常让人联想到电影《后会无期》的同名主题曲,“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这部方励作为制片人的电影,开篇取景就在东极岛,而《里斯本丸沉没》的开篇实际上也是在东极岛。
作者 | 刘   郝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赵立宇

24楼影院
南方周末旗下唯一影视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