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15介之推不言禄: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如何看待介子推的悲剧命运?

文摘   2024-07-31 10:31   陕西  
本篇为《古文观止》第1卷第15篇,全书共12卷222篇,路漫漫其修远矣,进一寸是一寸的欢喜,加油!

原文音频:




译文音频:




标题解读:晋文公即位后,大赏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和辅佐自己的功臣,介之推认为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因此不愿贪天之功,也不愿意和其他分蛋糕的伙伴一起共事,于是背起自己的老娘隐居绵上。




事情的起因:

晋惠公即位第二年就开始打压作乱的大臣,晋国诸大夫不满,有人开始议论迎接重耳回国。

夷吾害怕,于是就把枪口对准了重耳,于是派寺人披去狄国刺杀。

狐突获悉消息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给外孙重耳报信,重耳和妻子匆匆告别,来不及收拾财物,仓皇逃出狄国。

众人首先想到去齐国寻求庇护。

路过卫国,没有得到礼遇,重耳辞行。经过五鹿时,重耳饿了。向村民讨饭,村民把土放在容器中献给他,重耳很不高兴。

赵衰说:土象征着拥有土地,你应该行礼接受它。

重耳饿着肚子又走了十几里,实在走不动了。众人纷纷到路边挖野菜煮汤喝,重耳平时锦衣玉食,根本咽不下这野菜汤。

介之推见状,于是偷偷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喝。

重耳奇怪荒郊野外哪来的肉汤,询问得知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后,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割股啖君,介之推的大爱和高义值得表扬。但这件事也让我看出了介子推性格的另一面,就是对自己痛下死手,毕竟这样的报恩方式很少有人能做到。

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黄河畔,准备渡船,壶叔把流亡时的锅碗瓢盆搬上船,重耳说:这些东西都丢了吧,回国之后,自然有好东西给我们用。

舅舅狐偃听到此话后,手里拖着一块玉璧献给重耳说:请公子允许我归隐山林。

重耳奇怪,问其原因,得知是因为刚才弃用旧物的话伤害到了舅舅。

狐偃用归还玉璧,提醒重耳不可喜新厌旧同时以功要挟。

重耳明白了舅舅的心,于是接过玉璧,投到河里并向随从发愿:自己若忘了恩德,如此玉璧,死于黄河中。

介之推认为重耳继位是上天注定,狐偃趁机要挟,是贪天之功,为之不耻。他不图功名又不屑与企图分蛋糕的这帮人为伍,于是选择离船归隐。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晋文公和随从流亡十九年回国继位,给追随者分点蛋糕,有什么不妥?追随者想讨点好处,也都在情理之中,介之推何须道德绑架他人?

介之推精神太过高洁,以至于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只能选择离群索居。


后来就发生了晋文公封赏追随者和有功之臣的事,介之推不言禄,禄亦未及。

回到文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追随者和功臣大加封赏,其中赵衰、狐偃、先轸、魏犨(魏武子)、胥臣等跟随流亡多年且用仁义教导、用道德、恩惠规劝他的人被封赏第一等。

郤縠、栾枝等在国内一直支持他,并且在回国第一时间倒向他,最终使他获得成功的人被封赏第二等。

郤步扬、韩简等虽然带兵抵抗过他,但最终选择了投降于他,这些人被封第三等。

壶叔因能力平平,只能等到三等之后才获封赏,也不错呀!

介之推不要求赐,赏赐也没轮到他。

《史记》中是这样说的,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姬带发难逃到郑国居住,于是向晋国告急。

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发生动乱,因此,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还未轮到隐藏起来的介子推,就忙国事去了。

这个理由多少有点牵强啊,容不得深思和细究!

下面看介之推母子关于这件事的对话:

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看得出母亲其实是很在意儿子封赏这件事的。“况且一词的运用写出了介之推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埋怨”一词道出了他内心的小情绪。

介子推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完全不在乎赏赐,只是看不惯某些人的做法。事已止此,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这算不算又一次对自己的道德绑架?

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介之推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母亲还在替儿子争取也可以理解为再次试探儿子归隐的决心。介之推认为这是在乞求显贵,和当初狐偃要狭国君又有什么两样呢?

  
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不得不说,介之推的母亲是一位伟大而无私的母亲。为了儿子,什么事都想得通,什么苦都愿意吃,那怕最后被烧死也心甘情愿,这份母爱令人动容!

对介子推来说,十九年没陪伴母亲本应好好孝顺,谁知他竟因致命的清高搭上了母亲的生命,足见他人性的自私。

下面再来分析晋文公的人设。

《史记》中说,晋文公是因为介子推的邻居张解为之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宫门口,才想起旧事。

当初追随晋文公的只有十几人,他怎能说忘就忘?何况是救命之恩,其中自有隐情,暂不去猜测了。

书信的大概意思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当官,背着老母躲进了附近的绵山。

看来,晋文公也是个戏精,一会拿国事繁忙当借口,一会拿记性不好说事,很不符合常情!

既然事情被邻居扯出,就必须有回应。晋文公只好派军队去绵山寻找,没有找到。

有人给重耳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个方向,大火一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

晋文公也不知什么脑回路,竟然同意了这个鬼主意,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这是什么概念,自己脑补一下画面,这人还能活命吗?

晋文公的心思细思极恐!

大火熄灭后,还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活活被烧死,场面相当惨烈。

介之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要赏赐,宁愿搭上母亲的命也不愿面见晋文公,宁愿晋文公道德受到谴责也不给他挽回面子的机会,多么复杂又偏执的一个人,原谅我这样评价他!

据史料记载,在山上的树洞里,还发现了介之推写给晋文公的遗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介子推至死,还不忘提“割股啖君”之事,这不也是在邀功吗?说明这件事他至始至终没有放下。

介子推人没了,晋文公只能做样子给世人看了。于是用绵山作为介子推的祭田,以记下他的过失,表彰介子推的善良。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定下了每年这三天,全国上下都不许点火煮饭,只吃寒食,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寒食节。

介子推的故事结束了,可是关于人性的思考没有结束。介子推的悲剧命运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在各人心中!


谢谢您的时间,请点个赞看加关注不迷路!




简爱简语
简爱和你一起读书,学习,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感悟,希望遇见更多灵魂相吸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