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用历史讲述自己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文摘   2024-06-25 10:15   陕西  
史记囊括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数不清的人名、地名和故事,要厘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便于分享,我以家乡蒲城为坐标,用历史去讲述,希望能引起您的兴趣。
一、三让天下
蒲城有座桥陵,是武则天的小儿子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李旦为了避免宫廷斗争和家族争端曾经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
同样,史记中吴太伯和季札也曾三让天下。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吴太伯、次子雍、三子季历。
周太王想传位于季历,但是周朝的礼法又不允许,为了顺应父亲的愿望,吴太伯和弟弟仲雍就选择偷偷逃离故国。
吴太伯三让下。一让走吴山、二让奔梅里、三让弟弟姬昌。
他的这三个让位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太伯对父亲意愿的尊重和对家族责任的承担,也展现了他对权力的淡泊和对民众的深厚情感。
太伯的这些行为被后世吴人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称为“三让世家”。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这四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其中季札更是知书达礼、仁爱贤明,吴王尤为喜爱,想传位于他。
但是季札淡泊名利,一心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三让天下。一让大哥诸樊,二让二哥余祭,三让三哥夷昧。


季札被称为南方儒家第一圣人,孔子对他非常敬仰。
季札去世后,孔子为他写碑文“乌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这十个字为孔子存世唯一的书法,后世有人将季札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
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上我们如何去做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就要看我们每个人的定力和看待事物的态度。
能做到三让天下的人,都是一群活得特别通透的人,绝对的人间清醒!
二、晋公子重耳的故事
蒲城在春秋属晋国的边陲小镇,也是晋公子重耳的封地。
骊姬之乱(晋献公宠妃夺嫡之乱),太子申生被害,公子耳逃回蒲城封地,又被晋献公派来的人一路追杀,从此开启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重耳一路颠沛流离,流亡了八个国家,其间有人对他以礼相待,有人对他落井下石,重耳也曾想过放弃,好在身边有良臣和贤妻们的坚定支持,最后终于重返晋国,实现霸业


纵观重耳的一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重耳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同时他也是一束光,活成了逆境中的榜样。
想想晋国的历史,与其说是郦姬作乱,不如说是晋献公偏心造成家庭亲情分摊不公导致的悲剧。
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是不是应当谨慎一些,注意关照家庭成员的情绪。
只有把个人的情绪处理好,才能有大家庭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书。搞懂了晋文公重耳的历史,就差不多搞懂了晋国的历史。
三、 谏臣
蒲城是国民革命军著名上将杨虎城清末名相王鼎的故乡。
西安事变,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抗日,招来杀身之祸。
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兼大学士王鼎“尸谏”道光皇帝禁烟,为世人称赞


史记中,楚国大臣鬻拳(yu quan)两次兵谏楚文王,都起到效果。
卫国的大臣子鱼尸谏卫灵公弃用佞臣弥子瑕启用贤臣蘧(qu)伯玉,成为美谈
这些不惜用生命唤醒良知的忠臣,他们活得就是一个骨气,一个信仰!
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因为弱小而丧失人格和尊严。人民要有信仰,有信仰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民族!
四、时间从哪里来?
许多人都以为北京时间来自北京,而实际上是从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产生的,再通过蒲城县的长短波授时台发授给全国用户。
也就是说,蒲城是北京时间的发源地。


在蒲城的时间博物馆,你可以看到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体会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和屈原“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疼痛。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告诫我们每个精彩的生活都需要我们用心付出,而最不辜负生命的生活则是把当下的每一天过好,并且过的充实。
五、姓氏的追根溯源
孔子姓子不姓孔,屈原姓芈不姓屈。在古代,姓氏是门大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变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
史记中,樊氏的先祖是周朝的樊仲甫(樊仲叔父),也就是周文王子虞仲之孙,鲁献公姬具的第二子。
樊仲甫辅佐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诗《烝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诗经》中。
其他樊姓人物,史记里还记载了鸿门宴中解刘邦之危的樊哙,不惜用生命成全荆轲壮举的勇士樊於期(fán wū qī),还有那个不被孔子喜欢的樊迟,他们都以独特的一面留名青史。


关于卜姓,首当其冲是卜子夏(卜商),就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魏文侯的老师,他创立了西河学堂,福泽一方。
还有卜偃,晋献公的掌卜大夫,晋文公送周襄王归周朝,就是因为事前卜偃占了吉卦后才采取行动。
还有卜式,以布衣身份为皇家牧羊,被称为汉武帝时期的道德模范。
探究姓氏除了寻根问祖外,也能让这些零散的人物搭建起读史的框架,更有利于阅读提升。
六、美食背后的历史

蒲城的羊肉秦家店最有名。据说汉文帝的灵文皇后娘家在蒲城。
相传汉文帝六年,灵文皇后的至亲秦氏得到宫中羊肉羹的配方,在古镇开设了羊肉羹店,肉香味美,生意兴隆。
到了唐朝,秦家店遇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将烙饼泡入羊肉泡中而食得方法,一直兴旺延续到现在,可谓奇迹。
陕西的羊肉泡馍全国有名,而最好吃的却在我们蒲城史记中因为一碗羊羹,曾经引发了几场灾难。



一起是宋国的华元将军和车夫羊斟的故事。
宋文公时期,宋国和郑国开战,战前为了鼓舞士气,宋国的华元将军杀了几头羊犒劳士兵,其他人都吃到羊羹了,唯独漏掉了马车夫羊斟。
羊斟认为华元和自己过不去,第二天,当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他就驾驶者载有华元的战车直奔郑军的营地。
“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这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出处。就这样华元稀里糊涂地成了俘虏,结果宋军大败。

无独有偶,几百年后,中山国的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锅羊汤,分汤时轮到大夫司马子期时又没了。
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么,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最后他投奔了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因此而亡国。
七、羊斟(和司马子期)生气叛国,真的是因为吃不到羊肉吗?
首先从礼节上去分析。古代的车夫,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在春秋,只有京都及其附近的人才有资格当兵,也就是只有士,有特权的贵族,才有当兵的荣幸。
羊斟能给华元(公族身份)驾车,更是贵族中的贵族。是贵族,就必须注重礼节,而礼节是贵族的体面,是贵族的行为准则,来不得半点马虎。

其次从古代的饮食规定去分析。吃肉,在古代原来也是有“鄙视链”的,还是分等级的。
三牲,在中国古代就是牛羊豕(猪)。三牲齐全的叫“太牢”,等级比较高。等级低一点的,只能供羊豕(猪)的,叫“少牢”。
也就是说天子能吃牛羊猪等祭祀用品,诸侯只能吃牛,卿士可以吃羊,大夫这一级只可以吃猪肉,低级的士只能吃生鱼片,老百姓只能吃素了。


所以,在古代等级森严的饮食规定下,吃什么已不单单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成了一种待遇,一种荣耀。
因此当羊斟(和司马子期)被区别对待时,就不单单是一碗羊羹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礼仪层面。
华元和中山国君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是十分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共情羊斟(和司马子期)不幸遭遇的同时,又对他们泄私叛国的行为不齿!

八、教训及启示
羊羹事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说不怕分得少,就怕分得不均匀。
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情,要么重新分配,哪怕分得少点,也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要么干脆不分,为的是一视同仁。千万不要人为制造矛盾,给自己留下隐患。
其次,不要忽视身边的小人物,也不要把自己人不当回事。历史上好多事情最后就败在这些人身上。小人物因为不被尊重会心生报复,自己人往往因为嫉妒而招致怨恨。
最后,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做人光明磊落,有意见他会提到桌面子上,他会明刀明枪和你干,没有下三滥手段,不会背地里使阴招。但小人不一样,得罪了小人,就等于给自己身上绑了个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炸!
说了这么多,也该结束了。最后归纳一下,无论是重耳逃亡还是羊羹事件,甚至三让天下的故事,归根到底都涉及一个情感分配问题。
所以生活中如何谨慎分配情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应对和思考的问题。
读史明智,希望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心过好每一天!

最后欢迎来蒲城做客,感受将相故里的人文历史,品尝蒲城美食,谢谢!

注:这篇文章是我《史记》读书会的分享稿,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您的时间,喜欢的话点个赞看,加关注不迷路!

简爱简语
简爱和你一起读书,学习,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感悟,希望遇见更多灵魂相吸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