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17烛之武退秦师:站在秦国立场,把“亡郑存郑”的利害关系讲透,把选择权交给秦穆公,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文摘   2024-08-31 10:23   陕西  

本篇为《古文观止》第1卷第17篇,全书共12卷222篇,路漫漫其修远矣,进一寸是一寸的欢喜,加油!


原文音频:






译文音频:










人物介绍:

晋国:晋侯,晋文公。子犯,晋文公舅舅狐偃
秦国:秦伯,秦穆公。杞子、逢孙、杨孙,最后派驻郑国的秦国大夫。
郑国:郑伯、郑文公。佚之狐、烛之武,郑国大夫。

标题解读: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危难关头,烛之武只身前去退秦师,向秦穆公分析了亡郑存郑的利害关系后,秦穆公果断退兵,并留下三名大夫戍护郑国,暂解郑国之危。

回到文本: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以当年自己逃亡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和两年前郑国在和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结盟并在接下来的城濮之战中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为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

秦国之所以和晋国联合,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秦、晋、郑三个国家的位置:晋国居秦、郑两国之间,郑国是晋国的东邻,秦国为晋国的西邻。

晋军驻扎在郑地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地氾南。两军分开驻扎,给了烛之武私会秦穆公的机会。深夜他被人用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只身进了秦营。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首先、表明态度,秦晋联军,郑国必亡,给秦穆公吃下定心丸。

其二、越国蔽远,劳民伤财。秦国越过晋国来攻打郑国,路途遥远,劳民伤财。

其三、亡郑陪邻,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是损失。郑国被灭,秦国隔着晋国来享用胜利果实,非常不现实。再说留着郑国,也可以在秦国东行时,给秦使者或往来过客提供粮食物资住宿等各方面的帮助,何乐而不为?

其四、用晋惠公这个反面教材,离间秦晋关系。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取得王位,晋惠公答应回国后用焦、瑕两地做交换,但是他早上刚一进自家城门,下午就让人将城墙加固起来,翻脸比翻书还快,让人诟病。

可是晋惠公不守诚信,并不代表晋文公也不守诚信。一个国君不好,并不代表这个国家就不好。烛之武在这里明显偷换了概念。

其五、阙秦利晋。郑国亡了,晋国东边的疆域就拿下了。为了扩张领土,晋国下一个目标就是西邻秦国了。亡郑即亡秦,烛之武把战争的时间线拉长,秦穆公立刻意识到了危险,于是果断下令退兵。穆公不但退兵,还留下三名大将戍卫郑国。




晋文公知道秦国退兵后,没有听从舅舅狐偃的建议攻伐秦军,而是感念秦穆公对自己曾经的好,分析扭头攻打秦国的负面影响,最后也选择了退兵,郑国终得以安全。

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了亡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抓住了秦穆公的软肋、击中了他的痛处,从而瓦解了秦晋联军,使得郑国的形势转危为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秦穆公是一个听得进建议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所以烛之武的劝退才得以成功。晋文公是一个心怀感恩和富有道义之人,他考虑问题更长远,因此才避免了更大的战争危机。郑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为了自保郑文公不得不左右摇摆,因此他做事不太符合逻辑可以理解!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语言的无坚不摧。语言是有力量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好好说话。解决问题多些换位思考,多从对方利益出发,生活就会少很多烦恼和矛盾。


谢谢您的时间,请点个赞看加关注不迷路!




简爱简语
简爱和你一起读书,学习,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感悟,希望遇见更多灵魂相吸的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