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届「大地之书·艺术驻留计划」由艺文力和大地学社共同发起,联动「艺文目的地集群」中16处地方文旅目的地向全社会发出艺术驻留邀请。通过「大地之书·艺术驻留计划」,创作者们将有机会与各驻留目的地相遇,为在地提供一个支点、一个引发可能性和想象力的时刻。
驻留建造
Resident Construction
建造1:罩面观心 / Face to Faith
这是一个给脸打造的项目,我们以簸箕为地,以竹篓为天,在大乐之野的泳池里置入了一座迷你万神庙。它很小,只容得下一颗脑袋,它很大,能把四面山罩下。伸不出手的洞口,让我们暂离手机,让脸贴近真实的自然,让思考贴近自己的心。
建造2:瓜朋满座 / Pumpkin Place
菜园里、大石旁、瓜棚下,我们用搬来的石、背回的木、砍来的竹,搭建了一座小小的茶台。短竹筒是杯子,可泡茶;长竹筒是瓶子,可插花;躺下的竹筒是托盘,瓜果蔬菜近在咫尺,摘几颗一放,即是摆设更是美味。好友共享、快乐加倍。
建造3:竹下留人 / Bamboo Bar
驻留的最后一天,还有许多小竹子没用上,低头看着思颖和憨憨,我们想在草地上给他们搭个小窝,一个属于小朋友和狗狗的小窝。搬把小椅,坐在其中,抬头,可以看见竹缝里温柔的光;低头,可以闻见周边小草的香。放进狗窝,则是憨憨的露营小屋,安心睡觉,自由打呼。大朋友们想进也行,希望这个小小的空间能让你缩回童年。
驻留艺术家
Resident Artists
与艺术家的对话
Question and Answer
Q=艺文力
A=陈坚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A:陈坚,尘垦建筑 / Atelier Ashitecture设计负责人。此次的建造搭档是来自中央美院建筑系三年级的叶孟燊和孙程浩。
Q:您平时关注什么方向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主题。
A:主要关注城市街头与乡村田园的生活场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每天一小时的户外行走是我的必修课,无论在村里还是在城里。大家即时的生活日常、物件遗留的岁月痕迹,总能给我惊喜和启发,点亮我的生活期待和创作热情。
我的创作形式大概有三种:1. 摄影,一般用手机,随时,捕捉感人的瞬间;2. 漫写,一般用iPad,不急,记录场景与思考;3. 制作,一般用双手,即兴,有什么做什么。
Q:驻留是个远离原有环境的过程,这样的尝试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A:其实乡村和城市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从小至今,因公因私,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到访乡村或山野,在热闹的城市街巷行走和在静美的田野风光发呆,都是我所喜爱。正如白天与黑夜,各有其美,我从他们的交替中汲取不同的乐趣与灵感。
Q:您一直关注的艺术家是哪些,原因是什么。
A:相比于艺术家,更吸引我的是街头的人物和事件,不同于书本、展板和显示器等艺术常见的载体,街头的一切以一种立体、多元的形象环绕在所有走进其中的人身边:香或臭的气味、悦耳或吵闹的声音,柔和或刺眼的光线,等等;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或者绽放。
深圳的城中村更是其中的典型,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高楼中,这些倔强的村落,展现了其独特的生长魅力和生存智慧,在我眼中她们是一位位身怀绝技的老师,无论我有何种困惑,总能从她们的身上找到答案。
Q: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A:取之于街道,用之于街道。接下来我会开启一个Making in Nantou的建造行动,在下次回归田园生活前,先窝在城市的缝隙里修补一轮。希望我在街道里收获的快乐和知识,能够带上新的灵魂回归街道中,回馈街坊邻居和路过的人。
驻留地图
Resident Map
手绘驻留地图(共有手稿9张,记录驻留日夜)
在地文化元素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温柔的山”
四面山不愧其名,随着山路开几个拐弯,我们便被满眼的青绿包围,开始了远离钢筋混凝土的新生活。
“变幻的雾”
山是底色,雾是面纱,驻留的七天里,她时聚时散,让我们看到了四面山晴天里的笑、雨天里的忧、和多云时的雅。
“勤劳的手”
我们的手从城里来,面对木头、不够有力;面对竹子、不够精巧。感谢伐木的唐师傅,用宽厚结实的手掌劈开了高大的柏和坚挺的竹,让我们有材可用;感谢编竹篾的吴师傅和贺师傅,用沟壑纵横的手指编织出柔软精美的簸箕和笼,让我们的装置得以成型。
驻留手记
Resident Diary
Date:
10/26
初入村庄,放好行李后,便开始溜达,后山竹林的鸟、菜园瓜棚下的瓜、山下邻居的木匠、停车空地用红薯制作薯粉的大叔大妈,我们都打了招呼。向导大秋、厨师刘姐、小狗憨憨、小妹思颖,加上我们仨,便是今后几日的家人了。
村中溜达
Date:
10/27
一早开车去赶集,想采购制作“罩面”的材料,逛了一圈没买到,但带了三个南瓜回家;在大秋的引荐下,我们认识了伐木的唐师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山里为瓜棚带回了一根老房梁(长桌)和一棵刚离世的柏树(座椅),顺道砍了一些竹子,酝酿备用。
抗木头回家
Date:
10/28
关于“罩面”的搭建,我们没有放弃,但需要在村里寻到合适的材料。于是又起了个早,赶了第二场集,在双凤镇,依旧空手而归。但一路上看到村民家门口的竹编器具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在大秋和刘姐的帮助下,我们打听到了编织竹篓的吴师傅。
赶集日
Date:
10/29
早上,我们拿了厨房里的簸箕跑到泳池里做漂浮实验,效果不错,下午便跑去找吴师傅,他说今天很累,明天开工。回家的路上随缘几颗修挡土墙的石头(桌脚),一顿折腾,将石头运到瓜棚下,变成了茶台的基座,“瓜朋”初具雏形。
簸箕测试之路
Date:
10/30
上午,吴师傅总算开工了,用一小时编了个掌上模型。嘴上的小烟斗叼出了萨克斯的气势。下午,我们也在刘姐的引荐下,找到了编簸箕的贺师傅。相比于吴师傅工作时的昂扬,贺师傅更显安静,沉默的力量都藏在他快速移动的指尖。
吴师傅和烟斗
Date:
10/31
万圣夜之日,贺师傅开始编大尺寸的竹笼,我们插不上手,只好在边上刻南瓜灯陪伴。晚饭前去了趟双凤镇,买了蜡烛,晚饭后在菜园里点灯夜游。村里的蜡烛火力十足,我们小小的南瓜盖,被烤的焦香,充满吉祥的味道。
吴师傅和三个瓜
Date:
11/01
今日大雾弥漫,符合等待的心情,我们分别到吴师傅和贺师傅家,查看竹篓和簸箕的进展。两位老师节奏不同,吴师傅编织像敲钟,铿锵有力;贺师傅编织像弹琴,十指如飞。二位师傅都成竹在胸,让我们明早来取。
贺师傅在编织
Date:
11/02
黄道吉日,准时竣工。我们赶了第三次早集,这次不买材料,买水果瓜子,趁午饭前,把“瓜朋”的茶桌重新点缀一番,喜气洋洋。午睡起来,精神饱满,十度的水温,冻不住我们的热情,我们仨同憨憨一起快乐入水,大家轮流用簸箕载着它在泳池往返,差点忘了正事:当背篓盖上簸箕上的脑袋,那一刻,“罩面”完成了,我们在里头独享天光与四面山。晚饭前,剩余的竹子被我们改造成了“竹留”,供思颖和憨憨玩耍和打鼾,也供大秋午休遮阳。我们从泳池、草地,忙到菜园,把三个项目在一天里收拾好,晚上同来拜访的朋友一起,我们点着南瓜灯又从菜园、草地、一路聊到泳池边,在水面上用“罩面”点亮四面山,点亮我们的大乐之野。这是最后的一夜,也是最棒的一夜。
泳池测试
Date:
11/03
最后一天,离开的早晨,思颖静静地蹲在地上,将停车场的小石子填进冰冷的铁栏杆里,一颗颗堆叠起来的石头,赋予了栏杆新的生命,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告别大秋、刘姐、思颖、憨憨,我们将合照静静地放在吴师傅的家门口,在熟悉的午餐时间前,驶离四面山。
思颖与石塔
离开时,留下一句话
Please leave a note when you leave
“
四面山,我们会回来的!
”
驻留艺术家
陈坚
尘垦建筑创始人
左右滑动查看16个艺术驻留地
申请成为「驻留艺术家」
加入「艺文创作者集群」
请发送以下信息至邮箱 official@ac-ing.com
1.姓名
2.个人微信、联系电话
3.个人或团队履历word
4.作品集pdf
申请成为
「驻留目的地」
可添加驻留项目小助手微信
并发送以下信息
1.地点名称
2.地点相关资料介绍
3.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
申请成为
「特别单元」合作机构/品牌
可添加驻留项目负责人微信
进行详细咨询
延展阅读
大地之书·驻留手记|单晓明在大乐之野黄河大峡谷(Vol.15)
大地之书·驻留手记|闫淑珍在大乐之野黄河大峡谷(Vol.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