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届「大地之书·艺术驻留计划」由艺文力和大地学社共同发起,联动「艺文目的地集群」中16处地方文旅目的地向全社会发出艺术驻留邀请。通过「大地之书·艺术驻留计划」,创作者们将有机会与各驻留目的地相遇,为在地提供一个支点、一个引发可能性和想象力的时刻。
驻留艺术家
Resident Artists
与艺术家的对话
Question and Answer
Q=艺文力
A=李昢冉
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A:我是李昢冉,目前生活在上海。平时会把在对大自然中的观察,理解和巧合,用植物、声音、影像等素材,以花道和装置的方式在特定空间内进行创作的艺术工作者。
Q:您平时关注什么方向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主题。
A:我关注一切能引起我好奇的创作形式以及主题,但更多会关注有关植物造型、环境科学、现场表演、艺术装置等方向。
Q:驻留是个远离原有环境的过程,这样的尝试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A:新环境的空气、光线、食物、语言、地质形态、风、味道、植物种类等,对于我来说都会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无时无刻不在侵入大脑,有时让人紧张,有时让人放松,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刺激,会让我有想要吸收所有的内容的冲动,想要变成“黑洞”,但是同时大脑也会超负荷运转,欣喜与疲惫共存。洗去了平日生活的那种 “按部就班的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面对同样的空间”的厌倦。如果说用自然材料作为媒介来做作品的话,更多是有种“选择困难”,最终导致我会更大胆一些,选择我不擅长或者没做过的东西去挑战一下。
Q:您是第一次来到汉江的源头吗,来之前期待中的和来之后,您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
A:是的,第一次来到汉江源,我大学时期在西安上学,对秦岭以及太白山有一定的记忆,所以在没有做调查之前,有一个基本的空想,想象着我关注的角度会非常宏伟壮丽巍峨。当我实际来到汉江源之后,我发现这个季节,这个海拔的植物状态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或许和季节也有关系,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作物药材等会有不同的生长状态,反而会让我的眼睛集中在某一个有限的景观区域,进行集中的观察。因此这次的作品更像是一个自然空间角落的还原。对于自然环境,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独特的“味道”,来这里,我觉得水是真的干净,忍不住喝了两大口。而且仿佛真的感觉到这种来自“源泉的力量”了。
Q:这几天的考察和体验,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接下来想去通过什么形式去创作和呈现?
A:最近有些新的感受,是“自然的留白“带来的,与雨林和山区深处不一样,有人类生存的海拔区域的景色或是树木分布,舒服的地方,我觉得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眼前的环境疏密有章,有紧凑有留白,带来的感受也是丰富的。接下来的作品,想要在某个空间内做些能够还原内心和自然原始力量的东西。表现形式可能要根据具体空间的情况来,我的作品非常依赖空间。
Q:当下的社会充满了焦虑和疑惑。作为艺术与自然的结合。艺术驻留活动是否可以反哺社会?
A:当下社会的焦虑和疑惑,感觉是影响了很多人,但有些焦虑我觉得也有些是源于信息茧房的形成和对经济价值的过度关注以及自然关注度不够;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作品,艺术驻留活动从很多角度可以与当地环境,艺术、设计机构,教育产业,乡村振兴计划等有很好的链接,如果几方的目的如果一致,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同时对利润分配、社会价值追求是恰当且不贪婪,同时资源共享不过度倾斜的话,还是会有很好的东西出来的,从而对社会教育会有正向的反哺。
Q:隐居乡里艺术驻留已经是第二年,且会一直持续的进行下去。您有什么建议和想法?艺术如何更好的协助乡村建设,如果能给乡村带来更多的希望。
A:如果某些艺术表达能够让乡村找到自己的特色,是最好的。所以前提是怎么能帮助找到乡村的“自我”,在这个基础上来创作、表现才能够成立。所以我的拙见是做大众的艺术,自然的艺术,让喜欢自然喜欢乡村的人参与进来,投资进来,形成讨论。当然,如果没有资本的一定的倾斜,艺术协助乡村建设这个事情,从开始就会持续的很久很艰难。毕竟城市化的持续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以及乡村的空心化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状态。乡村建设,产生持续的经济利润之后才会关注到艺术需求,所以我觉得,在早期建设初期或是发展初期,对投资者的艺术教育的投入,或许是一个性价比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仅有艺术是带不来希望的,乡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优势先要发挥好。
驻留手记
Resident Diary
Date:
10/12
到达驻地,晚上下了雨,雨中的山桃草在灯光的映射下很梦幻。
Date:
10/13
早上计划步行去村子深处的一个小的瀑布,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游客的地方,村里的中老年人为主,看到我这个外来的年轻人还是会投来一些好奇的眼神,当我往村子深处瀑布走的时候,甚至有个大哥会问我干什么去。去瀑布的路上没有明确的道路指示,会让人有点迷茫,当我几次问了在路边干活的大爷们的时候,他们都很热心的用我有些听不懂的方言指向瀑布的方向,并让我我沿着路一直走,可是每当我沿着他们指的方向走了一会,发现我再一次走到了岔路,于是我又问了几个大爷,大爷们不会给我说前面的岔路左手边或者右手边,大爷的回答都是沿着路一直走。嗯,大爷已经指明了方向,人生的岔路口,还得靠自己去悟。
在瀑布附近的石壁上看到很多虎耳草,非常可爱。
在石头上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装置。
Date:
10/14
去汉江源的景区徒步了半天,景区都已经花大价钱改造过了,潮湿的石台阶上有点滑,石台阶两侧种了两米多高的细竹篱来作为装饰与隔离带,稍微有点刻意,隔绝了自然的景色又浪费了钱。景区的尽头是汉江源,水流干净明亮,反射出有种让人直接饮用的欲望光芒。再往深处走,没有修好的路,附近的村民会沿着小路一直往上攀爬,一直爬到山的另一段,他们在林中采集草药带回去进行售卖。
小路的尽头是一段原始秘境,我在那里仿佛看到了白色的精灵,沿着石壁升上的天空。
回来的路上,汉水源的茶农们正在把茶园里枯萎的茶树进行收集,用来烧火,茶树独特的分枝,我觉得可以用来做我的作品。
后来又去宁强县上的文具店询问了是否有丙烯颜料。
Date:
10/15
今天在驻地身后的山沟里走动,管家们说山里有野生的猕猴桃,但我进去之后发现山沟两侧被小面积的简单开垦,种上了我叫不出名字的草药。沿着溪流到处是掉落的毛栗壳,栗子已经被村民拾走。
水流依旧很干净,判断水质是否良好,我的证据就是漂浮在水面的水黾(min 3声),但是他们移动速度太快,导致我用相机完全没办法捕捉到它们的镜头。今天非常享受这种在野生的自然中没有人干扰但又离居住场所非常近且安全的短时间活动。这种心态我觉得我变成了一只鹿,小心谨慎的探索和观察着安全领域。
后来把手机还掉在了驻地身后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因为一直是静音震动的习惯,所以寻找时还是废了一些时间,找到之后立刻打开了“寻找”模式,感谢卫星 感谢有信号感谢大华,也感谢我没走远。
Date:
10/16
在户外把收集回来的材料冲洗一下,晾干备用,休息一下。
Date:
10/17
嗜睡,休息。
Date:
10/18
久违的早上吃了早饭,装置制作与搭建,拍点照片。
Date:
10/19
中午又拍了点照片。
Date:
10/20
返程西安。
离开时,留下一句话
Please leave a note when you leave
“
我在纯净的水源边上看到了塑料垃圾我很痛心,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
随手把垃圾扔掉户外。
”
驻留作品
Resident Work
装置作品名:石壁
尺寸:L2000mm × W1500mm × H3000mm
材料:汉水源捞采的沉木 、茶树枝、李树枝等
制作时间:2024.10
在深入箭竹岭水池垭的路上,树林与野草丛生,越往水源的深处行走,垂直的石壁便成了最醒目的存在,清澈的泉水从石壁上渗出或是形成细流直接沿着石壁间的缝隙流出。山间的汉水源村附近,村民家里近些年来多数开始种植了茶树,果树等。沿着水路树林的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促进周边汉江水源的恢复与保护。本装置,使用附近的瀑布下水池中捞起的沉木,垂直摆放,还原了石壁的部分形态,装置中沿着石壁夸张的伸长出的茶树株、被地衣包裹的干李树枝、少量的白色与金色的线条点缀,共同完成了一种包含了来自于作者人工干预下的,仿佛遵循自然力量生长的狂野式表达。
驻留艺术家
李昢冉
艺术家
左右滑动查看16个艺术驻留地
申请成为「驻留艺术家」
加入「艺文创作者集群」
请发送以下信息至邮箱 official@ac-ing.com
1.姓名
2.个人微信、联系电话
3.个人或团队履历word
4.作品集pdf
申请成为
「驻留目的地」
可添加驻留项目小助手微信
并发送以下信息
1.地点名称
2.地点相关资料介绍
3.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
申请成为
「特别单元」合作机构/品牌
可添加驻留项目负责人微信
进行详细咨询
延展阅读
大地之书·驻留手记|孙纪元在陕西留坝隐居乡里·楼房沟(Vol.17)
大地之书·驻留手记|李尧瑶在陕西留坝隐居乡里·楼房沟(Vol.18)
大地之书·驻留手记|盖琦正在陕西留坝隐居乡里·楼房沟(Vol.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