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赤”中医诊治体会

文摘   2024-11-04 12:00   北京  

 中医诊治体会



   面赤为症状描述,即面部红斑,指的是发生于颜面部的各类炎症性皮肤疾病,如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接触性皮炎、慢性光化性皮炎、颜面再发性皮炎、敏感性皮肤、玫瑰痤疮、多形性日光疹、口周皮炎等。这些疾病有一些共同特点,如皮损以面部红斑、丘疹、肿胀、脱屑为主,可伴有瘙痒、灼热、干燥、紧绷及刺痛等不适感。因此,它们在治疗上可异病同治,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病因

病机

    面赤的病因主要有风、湿、热、毒。这里的毒主要指的是药毒和光毒,如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药毒所导致的,而光毒可引起慢性光化性皮炎。风、湿、热邪可以从外感受,也可以从内而生,从内而生主要是由于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比如血热生风、脾虚生湿、阴虚内热等。其中,风邪在面赤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此外,《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面部位于人体上部,为诸阳之会,因此面部皮肤疾病的发生常有风邪的参与。风、湿、热、毒之邪侵犯机体,会因患者素体寒热虚实体质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证候类型,可出现实证、虚证、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证。如素体蕴热者,可形成风热蕴肤证或脾胃积热证,素体阴血不足者,常形成阴虚火旺证,素体脾虚多湿者,可形成太阴寒湿证等



辨治

原则
 《灵枢》曰:“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及《丹溪心法》曰:“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面赤辨证论治应局部皮损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不能仅着眼于皮损局部,见面部潮红、灼热,而“见皮治皮”,用清热凉血的方法来治疗,有时候效果并不好。此时要看患者整体的体质状况,是偏实还是偏虚。如果患者在整体上呈现寒湿体质状态,如手足冷、受凉后易腹泻、舌淡胖、苔白润等,此时用温化寒饮的方法来治疗常获良效。

 辨证内治视寒热虚实情况而选不同治法,实证以疏风清热凉血为主,虚症以滋阴降火、温阳镇潜为主,而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则以寒热并调,养血祛湿为主。

 辨证内治,随症合方加减,并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



 辨证内治

  实证 

风热蕴肤

   面部红斑、丘疹,瘙痒,大便干或正常,小便微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方选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荆芥、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加减。

风热毒蕴

   与风热蕴肤证相比,热象更明显一些,面部红斑、丘疹炎性浸润明显,潮红肿胀,瘙痒,灼热感明显,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选朱仁康经验方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银花、 连翘、淡竹叶、生甘草)加减。若面部潮红肿胀明显,方中石膏用量宜大一些,可以用到50-100g。

风湿蕴肤

   面部淡红斑、丘疹,可有轻度肿胀,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濡或滑。治宜疏风清热利湿。方选赵炳南经验方疏风除湿汤,方中荆芥、防风、蝉衣疏风,生薏仁、生枳壳、生白术,健脾利湿,黄柏、车前子、车前草清热利湿,菊花清扬散热,载药上行。

风热血燥

   为风热之邪,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淡红斑,或红斑不甚明显,但面部干燥及绷紧感显著,伴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治疗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主,方选《医宗金鉴》所载之四物消风散(熟地、当归、赤芍、川芎、防风、荆芥、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大枣),或者《万病回春》所载之温清饮(熟地、当归、赤芍、川芎、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加减。

脾胃积热

   皮损以口脾部位为主,因口鼻属于脾胃。《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即脾热候鼻。此外,口周也是足阳明胃经所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入上牙龈中,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因此,口鼻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有口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应辨证为脾胃积热证。治疗以清泄脾胃实热为主,方选泻心汤合调胃承气汤(大黄、黄连、黄芩、芒硝、炙甘草)加减,或欧阳恒经验方四经解毒汤(当归、黄连、生地、石膏、栀子、藿香、甘草、丹皮、木通、淡竹叶、防风、升麻)加减。四经解毒汤由清胃散、泻黄散、导赤散合而加减而成,能够清泻脾胃、心与小肠四经之实热


经蕴

   红斑丘疹以两面颊部为主,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以清肺泄热为主,方选用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加减。《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即左颊属肝、右颊属肺。但是从临床实践来看,两颊应都属肺。比如发生于面颊部的痤疮,一般都是两侧对称分布的,很少见于一侧面颊,从肺论治则两侧面颊部皮疹常同时消退。因此,左右两颊均属肺,发生于面颊部的红斑丘疹,均可从肺论治。


 辨证内治

  

阴虚火旺

   病机为邪热耗伤阴血,心火亢盛。表现为面部红斑,干燥,烘热,瘙痒,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泄热除烦,方选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黄芩泄热除烦,其中黄连用量倍于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另外,要注意本方煎服法,应先入黄连、黄芩、芍药,煎取药液趁热加入阿胶烊化,待放温之后再加入鸡蛋黄搅匀,不能很烫的时候加入鸡蛋黄,否则烫熟变成蛋花汤,则疗效不佳。

虚阳浮越

   主症为面赤灼热,潮热多汗,口干多饮,烦躁失眠,肢冷腰凉,疲倦甚,舌淡暗或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虚数或大而无力。病机就是素体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导致肾阴不足,阴不制阳,水不制火,因而出现虚阳浮越,虚火上炎。这种虚火又叫龙雷之火,龙雷之火上越,就会出现面赤灼热,潮热多汗,口干多饮,烦躁失眠等上热表现。上热为标,其本阳虚,因此同时还可见肢冷腰凉,疲倦甚,舌淡暗或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虚数或大而无力等阳虚表现。治疗应敛阴潜阳,需用温潜法,即温阳药和潜阳药同用,这样才能达到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目的。潜阳封髓丹(龟板、甘草、附子、砂仁、甘草、黄柏),或四逆汤合引火汤(附子、炙甘草、干姜、熟地、巴戟天、麦冬、天冬、五味子、肉桂)加镇潜药(龙骨、牡蛎、磁石、鳖甲、龟板)。


    辨证内治

虚实夹杂

上热下寒

   此为少阳太阴合病,既有少阳之上热的表现,如面部红斑、丘疹,烘热,瘙痒,口干口苦,舌淡红或暗红,苔薄黄、黄腻或黄白,脉弦细或沉弦细,又有太阴脾胃虚寒(下寒)的表现,如胃胀痞满,纳差,便溏,饮食不慎即腹泻。治疗应清上温下,寒热并调,方选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或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加减治疗。

血虚夹饮

   患者面部红斑丘疹,相对较轻,颜色淡红。整体体质是偏虚,既有血虚的表现,如面色无华,苍白或萎黄,怕冷,手足易凉,月经量少,色淡或暗,同时还兼有水饮内停的表现,如舌质淡暗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或弦细等。治宜养血活血,健脾利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加减,此方可看成半个四物汤与半个五苓散之合方,具有养血利水的功效。

太阴寒湿,兼阳明胃热

   属于太阴阳明合病。既有太阴寒湿的症状,如手足凉,乏力,纳差,便干或溏,舌淡胖,苔白润、白厚或水滑,脉沉弦,或沉细。同时还有阳明胃热上冲的表现,如面赤如醉,灼热,干燥脱屑,刺痛或刺痒等。其病机为太阴寒湿内停,郁而化热,同时兼夹阳明胃热,上冲熏蒸面部所致。治宜温化寒饮,清泄胃热。方选选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寒饮内停之咳喘、胸满、形肿(支饮),而又兼胃热上冲之面赤,便难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曰:“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大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治疗太阴寒湿,大黄清泄阳明胃热,治“面热如醉”。方中大黄的用量根据患者大便的情况而调整,若大便干,大黄用量为6-8g,如果稍微偏稀,但还是成形的,用量2-3g,如果大便明显稀,不成形,则大黄不用,以防泻下伤及太阴。


    辨证内治

一 随证加减 一

 面部皮疹夏季加重或复发,则常有暑邪参与,可酌加清暑汤;日晒后加重,如慢性光化性皮炎,则加抗光敏方(青蒿、龙葵、赤芍、苦参、丹皮、羚羊粉)。

 对于瘙痒剧烈者,可酌加荆芥、防风、麻黄、羌活、苦参、白鲜皮。

 面部潮红、灼热明显者,可酌加凉血五花汤(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或生地黄、石膏、丹皮、连翘、黄芩、栀子。凉血五花汤是赵炳南的经验方,方中五味中药均属花类药,具有轻扬上浮的特性,常用于身体上半部位的红斑性皮肤病。因此,面部炎性性皮肤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此方常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面部油腻、毛孔粗大,湿热征象明显者,可加当归贝母苦参丸、生山楂、生薏苡仁等,可清热除湿祛脂。

  面部肿胀、糜烂渗出及瘙痒明显,舌体胖大,苔白厚或白腻,脉沉,为兼夹水饮,湿邪郁表之象。若患者形体壮实,肌肤紧密,同时伴有口干,或大便干,则加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姜、大枣、石膏、炙甘草、生白术),若不伴口干及便干,则选用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生薏苡仁、炙甘草),能迅速消肿,控制渗液及瘙痒症状。以上两方中的麻黄不是用来解表发汗,而是用来发越水气的,其用量要大一些,可用到15-30g,且应久煎,以减少其解表发汗之力,增强发越水气的功效。

 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者,若体质偏虚者(肤白体廋,皮肤细腻,易汗出,怕冷恶风),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若体质偏实者,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中医外治

简-便-效-廉

   《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因此,除了以上辨证内治以外,面赤还可以选用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卓著,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优势,尤其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能更体现它的特色和优势。

中药面膜

   将面膜纸用水浸湿后,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面部,取抗敏退红面膜粉(生地、三七粉、绿豆衣、凌霄花、红花、赤小豆、王不留行、白芷、丹皮、赤芍、青蒿、槐花)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调制糊状,涂刷于面膜纸上,每次1520min, 每日1次。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能抗炎,促进面部红斑消退,缓解灼热感。

中药溻渍

   将中药煎水,调配至适宜温度(10℃左右),用敷料浸取药液敷于患处,每次1015min, 每日1次。常用药物马齿苋、黄柏、地榆、龙胆、甘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祛湿止痒功效。

刺络拔罐

   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毫针在大椎穴刺络放血,然后留罐10分钟,以出血5ml左右为度,每周1次。大椎穴隶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达全身之阳气,刺之可泻诸阳经气血之热。而头面为诸阳之会,故对大椎穴进行刺络拔罐可泻颜面部之热,驱邪外出,还可降低面部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放血疗法

   面部红斑处常规消毒,用一次性1ml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间隔3-5mm左右,深度约为2mm,以点状出血为度,每周1次。《素问•气穴论》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刺出其血......以成其疾 ”,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面部放血疗法可疏通面部经络,清泄颜面火热之邪,从而达到清热凉血,祛瘀生新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其能减轻面部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进而改善面部肿胀、潮红、灼热等不适。

END

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介绍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学术源流、学术思想、特色经验、名医名药。分享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典型病例。促进中医皮肤科、外科学术传承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