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还不上钱?从财务报表的视角观察

文摘   2024-04-10 18:19   上海  



编者按: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房地产市场中,万科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行业的风云变幻。当一个行业的巨头也面临流动性危机,这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策略的考验,更是对市场信心的挑战。近期不断传出偿债压力的谣言,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对房地产商业模式、资金运作以及政府角色的深刻反思。


在房地产收缩的大环境下,优等生万科似乎又有问题了。2023年10月惠誉下调万科评级,导致万科债券大跌,后深圳国资委强力站台,并为万科输入100亿流动性。春节前后又传万科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可能会还不上到期债务而违约。

和几个朋友聊起此事,忧虑是有,不过似乎都认为有了“白名单”、有了政府支持,万科应该问题不大。

期间有个朋友问了一个问题,为何2023年3季度万科账上还有1037亿货币资金,其中受限的仅有28亿,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只有475亿,短期借款也只有36亿,为何总是会谣传要还不上钱要违约呢?你从财务上怎么看?

挺好的问题。我一下子想到账上有钱但是还不上到期债务的例子是康得新。2019年1月22日康得新公告15亿超短期融资券兑付违约。问题是之前2个月披露的康得新3季报账上还有货币资金150亿。结果我们都知道,康得新是财务造假,放在北京银行的122亿现金都是子虚乌有。

万科这事和造假估计没啥关系,但是本质却类似,都是账上这些钱受到了限制不能用于归还到期债务。这和房地产的商业模式有关,开发项目大多是在地方项目公司,收到的预付款,放在合同负债,形成账上现金,这部分现金虽然在合并报表上,但是由于房地产出问题以后,各地方保交楼,对于这些在当地的资金是限制使用,因而可能导致合并报表账上有钱而无法用于偿债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数据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看财务报表时,多数时候只需要看合并报表,但在债务问题和房地产商业模式中,我们需要看母公司报表,原因是长期借款和债券大多是母公司去借,然后转借给子公司使用,而项目开发多数是在子公司,所以,观察母公司和合并报表数据之间关系就是一个好的入口。

话不多说上数据。

首先看合并报表和母公司货币资金的关系,2018-2020年,母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占合并报表对应科目的比例在40%以上,2020年高达47%,而2021年开始大幅下降,到2023年 Q3只有25%。

其次,看合同负债主要在子公司,符合我们刚才说的,项目都在子公司做。这样收来的预付款现金自然在子公司账上,考虑到母公司货币资金逐年减少,看起来还不上钱的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

再看母公司账上货币资金数与母公司一年内到期长期债务的关系,发现在岁月静好的阶段,这个数据都是大于1,到了2022年账上现金低于未来一年需要归还的长期负债,这些长期负债是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最麻烦债券,到期没还钱进去就违约了。

同时,万科的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多数是母公司借的,这也容易理解,发债需要母公司出面,除了项目贷款外的银行授信也是给母公司的。

从上面简单数据,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印象,母公司到市场上借钱,转借给子公司在各地干项目,项目收到预付款形成货币资金,经营现金流大多也在项目公司。在当前形势下,子公司货币资金动用受限,那么母公司的债务只能借新换旧,如果借不到钱,那么偿债的流动性危机就在眼前了。

在宏观环境恶化的形势下,万科母公司的筹资是不顺畅的。

所以近期看到万科在不断甩卖优质资产,例如2月9日卖出上海七宝万科的50%股权给香港领展基金,拿回二十多亿等等,但是甩卖资产只能救急,根本解决万科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危机,一位资深房地产董秘告诉我:“关键是能在市场上借到钱。”

毕竟过往中国房地产就是一个资金游戏,借短用长、借新换旧这个模式才能继续下去,否则下场就如恒大般爆雷了,毕竟万科经营优质面临的是一个流动性危机。

END



陆宝好文推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高分红策略的魔法棒会消失吗?


红姐随笔七句


世上再无巴菲特


投资标签和风格

陆宝投资
欢迎关注陆宝投资,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获得陆宝投资相关资讯,同时也可以更多了解陆宝产品和业务。欢迎访问陆宝投资官方网站:www.lubao6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