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石窑路

文摘   2024-11-18 15:25   甘肃  

告别石窑路

张忠

我的家乡在通静两县山区的交汇处,名叫张家山。村南畈田外有条唯一通往镇上的捷径,叫”石窑路”。

从我记事起,“石窑路”是陡峭狭窄的羊肠小道,是后山人用脚踩出来的。尤其有一段“鼻子梁”的地方,两面都是悬崖,十多米长、半米宽,上面挂满沙粒,行人走到这里要捏一把汗。山里人靠着两个肩和一双脚板把收获运出去,再把商品扛进来,一代接一代,由于路的阻碍,张家山成了远近闻名的“后山穷”。

当我能挑起百来斤的担子时,石窑路已经通过人力拓展几次,陡峭的路面缓了一些,还宽了一些,但是鼻子梁的地方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一公里之多的石窑路,就是“山路十八弯”,挑着担子爬山,在山腰间要歇几次,才到山顶,一路走,一路叹,汗如雨洗。在我青春岁月里,石窑路给我稚嫩的肩膀上过早的留下了一次又一次深刻印记。每次通过石窑路,心底总会萌生出未来的梦想——在什么时候能为后山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呢?

八十年代初,陇川政府组织人力在石窑路的左侧开辟了一条蓄力人拉车道,直通山顶,虽然绕远了好多,但是彻底解决了肩挑背扛途经石窑路的痛苦。运输车是架子车,三五百斤的货物,下山刹不住,上山得用一身力气,走一路,颠一路。累得人畜气喘吁吁,汗水渗透衣衫,到了垭口,山风吹得人又是一阵哆嗦,胸寒背凉。如遇雨天有紧急事,眼巴巴地等天晴。每逢暴雨,道路时常被冲断,后山人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修路热。

时间在走,道路在不断变化,后来这条山路又宽了好多,平缓了好多,上面还铺上了沙粒,道路两旁修了排水道,下了大雨,路面整洁完好。有了这样的路,后山人有了致富的信心,渐渐地,家乡人有了摩托车,拖拉机,石窑路也就从此告别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条路又变了水泥路,是陇川镇通往张阳村的。同时,在石窑路的右侧又开辟了一条水泥路,是静宁县甘坡村通往张山社的,这异名同姓的地方,实际上是同一个村庄,同一个村庄有两条汽车奔驰的康庄大道,无异给地方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的张家山,苹果产业闻名遐迩,吸引着外地商户光顾,到了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来往的各种车辆疾驰而过,这片曾经宁静而质朴的土地,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昔日的穷山庄一跃变成了富裕村。

静宁县甘坡村通往张山社的部分路段

春节前,我又回到了故乡张家山,看着家乡人住上了新瓦房,庄头村尾,打谷场上停放着五颜六色的各种小轿车,转游田间地头,苹果园一方接一方,一处连一处,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的张家山旧貌焕新颜

春节期间和乡亲们团聚,当我谈及石窑路的过往,聆听的后生们明亮的眸子里,满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之情。

梦想早已成现实,虽然我已年过六旬,但是还不满足,每次回到家乡,还觉得自己是当年途经石窑路揣着梦想有着雄心壮志的少年,在不久的将来,要看到国家更繁荣,家乡更富裕!

——end——

本期编辑

编 辑:陈国璧

监 制:门   徒

编 审:孙武华


通渭县作家协会
通渭县作家协会官方网上平台,是加强通渭县籍文友乃至关注关心支持通渭各项事业发展的所有人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旨在以文会友,共同促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通渭作协报道、各种征文赛事信息、推介本地文学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相关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