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本期编发了我县著名书法家孔令成的文章《我与通渭书画现象》,作者从习字作画蔚然成风的通渭现象出发,引出了多年前墨海求学的一段特殊历程。当尘封的记忆浮出水面,一个砚田苦苦耕耘的身影渐显笔端,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那么让人感动……让我们跟随作者朴素的文字,探寻通渭书画的奥秘——
—— 通渭县作家协会
“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数通渭”。通渭人喜好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通渭成为闻名于世的书画艺术之乡!有名人雅士撰写文章赞颂,有权威媒体做过多次宣传报道。各界群众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为什么会有通渭现象,至今可以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对此,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书画爱好者,浅薄地谈谈我在学习书法道路上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帮助大家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通渭书画现象。
我出生在通渭一个贫瘠但美丽的小山村。那里人杰地灵,山青水秀。我小时候就喜欢写写画画,但不像大多书画家那样出身书香门第,我祖辈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那时,大哥就是我的偶像。他是生产队的会计,毛笔字、钢笔字都写得很好。过年时村里的对联就是他写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些方面超过大哥!家里的墙上,冬天的窗户玻璃上,都成了我写字画画的天地。要说小时候受到的文化熏陶,就是贴在墙上的报纸,大哥的账本,四大名著的小说以及小人书。
我最早接触到的书法,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题的大楷!几十年了,常老师题大楷时那优雅的身姿,好像还在我的眼前浮现。那支乌黑发亮、红杆子的毛笔仿佛还散发出浓浓的墨香……那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写大楷。每当周六写一篇大楷,激动得等不到星期一上学。当看到我的大楷一次比一次画的红圈圈多时,心情比吃一碗妈妈做的臊子面还要兴奋。由于我的毛笔字写得好,常老师每次出外写标语,写大字报都要带上我,为他端盆子,侍候他。因此,虽然那时候对书法没有明晰的概念和认知,但也萌发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那几年,写大楷,写小楷为我往后学习书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功底。
我从小与文艺结下不解之缘,是学校、生产大队的文艺骨干。那时除了排练节目就是写写画画,看小说。课本,小说,小人书里的插图几乎都被我临摹过。生活中遇到一个姿态比较特殊的汉字的写法,我会把它在地上或者是课桌上练习几十遍。因此,指头肚子常常被磨破。我从骨子里喜欢文科,还常常用干粮,自家果园里的果子和同学们交换小说和小人书。上数理化课时因为偷看小说时常被老师揪出去罚站。而我的语文老师经常夸我的作文写得好。甚至有时候,还在其他班宣读。尽管上学时喜欢写写画画,但由于那时我成长在穷乡僻壤,文化落后,信息闭塞,从学校到社会没有一个系统正规学习书画的环境和土壤;甚至连一本好字帖也难以见到。因此,当时对书画的认知仅仅是一点模糊的概念而已……
后来初中毕业,正好赶上恢复高考,由于数理化底子太薄,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我欣然应征入伍,到部队深造。部队是个大熔炉。由于我在新兵连各方面表现突出,字写得好,会办黑板报,被政治处看上,从事打字、给领导送报纸等工作。接触到五湖四海的战友,我这才感觉自己文化底子薄,社会阅历浅。我开始如饥似渴地自学文化知识。我用仅有的津贴报名参加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山西省“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报名参加了“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战友们的帮助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弥补学识上的不足。庆幸的是,我还遇到了一位爱好书画的同室战友。记得那时,他的牡丹就画得很好。我们俩闲暇时共同磋商探讨书画。总之,从部队到后来的工作单位,我没有离开过写写画画的爱好和工作……
2000年,已是不惑之年的我,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定居到通渭县城。回到家乡的第一印象就是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而我的左邻右舍就有好几家画廊和书画老师的工作室。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我自然而然拿起了毛笔,加入到通渭书画爱好者的大军中。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起步晚,底子薄,想要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小有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倍的努力。因此,每当有画廊请老师来交流,我都不会放过向老师学习的机会。我细心揣摩仔细观察各位老师的创作理念和用笔技巧,通过和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老师的交流学习,提高我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明确学习书法艺术的基本方向。从此,临帖就是我业余生活的全部。而我那时就有一台电脑,我和张旭光老师是博友。张老师给学员讲课的课稿以及老师给我的留言是我获取书法知识的窗口。通过刻苦地钻研和学习,2008年,我的书法作品入展由甘肃省书协为庆祝我国申奥成功举办的书法系列展。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跳了起来!虽然是省展,但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从那以后,我更加勤奋努力地临帖,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争取尽早入选国展,加入中书协。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悟道: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那几年,中书协每年有三十多次展览。我觉得不能错过机会。每当有大展,我把自己反锁在画廊里,好几天与外界失去联系,用心打造投稿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于2013年正式加入中书协。但这个时候的我很冷静,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拿到了通往书法大学堂的入学通知书。多年来,我遍临历代书法大家的碑帖,走的是一条反复取舍、集古求新的艰苦曲折的道路。我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深造的机会。积极主动参加各单位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我觉得每次活动都是向群众向老师学习的机会。每当有人求我一幅作品,我都视为是我学书之路上遇到的贵人!
作书如做人,多年来,我虽然在书法上付出了孜孜以求的心血,但要想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今后学书的道路上,自己一定要不忘初心,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并树立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范。
通渭是一片书画的沃土,滋润着成千上万书画爱好者在这里耕耘成长。在这片贫瘠而富有灵气的土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感人至深的有关书画的故事!“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是通渭书画现象的真实写照。
我觉得,通渭人喜爱书画是他们的本性所在,是骨子里自带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确实,有些老百姓甚至舍不得为自己买双袜子穿,却舍得花钱收藏一幅书画作品。有人说通渭人爱书画是苦中作乐,而我认为恰恰相反,当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基本保障后,人们才会更有兴趣收藏和爱好书画。通渭老百姓历来就有习字画画的好传统,但书画热还是近些年的事。这说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有书画艺术发展繁荣的景象。但愿通渭永远不负书画之乡的美誉!但愿通渭的书画产业真正能带动一方经济蓬勃发展……
——end——
作者简介:
孔令成,字今日,号逸然,甘肃通渭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
赞赏加微信:swh5259
投稿邮箱:twxzjxh@163.com
扫描二维码,读文渡心
点个“赞”+“在看”,同关注、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