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荐书 | 《大国县治:过程与机制研究》

学术   2024-10-29 10:57   辽宁  

《大国县治:过程与机制研究》
作者:田雄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01

 作者简介


田雄:陕西永寿人,社会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陕西省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在《公共管理学报》《社会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02

 内容简介

《大国县治:过程与机制研究》以社会学学科为视角,以东部地区沧浪县2000—2018年为期,将县域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展开研究。通过实地参与观察获取资料,从政府运作方式、经济增长策略、干部激励机制等方面揭示县域基层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逻辑,生成机制及系列后果。全书资料详实,论证客观,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书聚焦于县域党政科层组织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关于县乡基层政府的经济增长行为研究。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更是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尤其是多年来“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的做法使县域经济发展被广泛关注。不过,关乎县域经济增长的政府运作过程及机制并非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反而受到社会学学科的广泛关注,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者也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展开了较为丰富的深入研究。相比已有的研究成果,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研究方法。如果从作者在东部地区沧浪县入场时间算起,直到本书正式出版,历经15年。在其中某一时期,书中绝大部分资料都是作者在其中某一较长的时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或者亲身参与的体悟和观察。
二是研究视角。从表面来看,该书主要关注县域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是在组织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综合分析了县域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深度纠缠难题,这些难题使市与县、县镇村,以及党政科层组织与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过程、方式和党政科层组织运作机制。
三是研究主题。作者虽然没有脱离“干部激励”这一传统问题,但指出了县域经济增长,乃至秸秆禁烧等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经济强激励、政治弱激励”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缘由。在县域政治激励资源不足,甚至存在非公正性分配时,只能依赖于经济强激励。但是,在新形势下,干部经济强激励难以维系,怎么办?
四是研究发现。作者从现实出发又提出了新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地的县域政治与社会并非想象中的“开放、包容”,尤其是“官吏分途”所折射出的县域基层治理现代和地方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弥合。如果未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产生一种“幼稚”的县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幻想。
总体上,作者在书中将社会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相融合,努力借助文字表达可以表达的观点。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既能为学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正处于党政科层组织中的广大基层干部,或将来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年轻学生预先提供不一样的思考。


03

 名家推荐

作者以沧浪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进行深度的调查和观察,用政治社会学视角,提出政治弱激励和经济强激励的解释模型,深入地探讨了县级政府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更大范围内揭示了地方政府之间发展竞争的内在逻辑,对现有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补充价值。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拥有相当实证厚度的县域现代化研究专著。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春光

起码从秦、汉开始,县制就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而当治理重心转向促进增长,形成所谓“发展主义”后,上级政府如何结合目标、激励与考核,充分引导并调动县级政府,从而落实高速发展的目标,即本书所探讨的重点。

因此,就个人看来,本书其实是对“地方发展型政府”的研究,也是现有中文论著中比较深入、全面的剖析。中国之所以能一次次创造经济奇迹,其内里正是一个个的沧浪县治理,从这个角度讲,本书将可能引发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实践者的共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耿曙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国家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干部与群众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叠加区域,如何全面、深刻认识县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长期深入观察和思考。

田雄的《大国县治》一书,通过长期扎根式调研,以沧浪县十八年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党政科层组织运作的相互影响机制为主要分析内容,描绘出了县域经济、政治、社会相互影响,紧密融合的整体性情境,特别是对“经济强激励、政治弱激励”的特征及其多重后果的论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雪峰

04

 全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2
1.2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6
1.2.1 中国国家经济增长及其评析6
1.2.2 经济发展的内涵嬗变与发展主义16
1.2.3 以县域为单元的经济增长研究18
1.2.4 研究问题:县域政府运作与经济增长25
1.3 研究方法28
1.3.1 研究理论视角28
1.3.2 主要概念界定及内涵34
1.3.3 样本选择与资料获取35
第2章 工业化:县域经济增长的组织目标与行政驱动38
2.1 县域经济增长的总路线与工业经济总动员39
2.1.1 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40
2.1.2 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动员46
2.1.3 工业经济的竞争机制形成50
2.2 招商引资与科层组织的市场驱动52
2.2.1 市级政权的目标和奖惩规则52
2.2.2 县级政权的招商引资总部署54
2.2.3 县镇联动的招商攻坚大会战56
2.3 项目建设与党政科层组织的行政发包61
2.3.1 项目建设的经济功能61
2.3.2 项目建设总目标的确立63
2.3.3 项目建设任务的分包64
2.4 科层组织对民营经济的行政驱动68
2.4.1 贯彻上级精神与科层组织推动68
2.4.2 推动全民创业热潮的专题行动72
2.4.3 对干部个体创业的精准化动员74
2.4.4 全民创业的政党乡村社会动员76
2.5 县域城镇化与土地政策79
2.5.1 县域城镇化的功能及其意义79
2.5.2 城镇化指标分包与执行策略82
2.5.3 征收拆迁与土地财政的关联88
2.6 小结:党政体制保障与工业经济强县92
第3章 结构性压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目标的组织成因95
3.1县域科层组织经济动员的总体特征96
3.1.1 动员手段的综合化96
3.1.2 动员对象的具体化97
3.1.3 经济动员的专断性98
3.2 经济增长的政治属性100
3.2.1 经济增长目标的政治化100
3.2.2 党政体制运作的科层化102
3.3 经济增长的结构维度透析104
3.3.1 以县为中心的纵向性压力104
3.3.2 区域之间的横向竞争压力108
3.3.3 领导政绩与内在价值追求111
3.3.4 普通民众的多元利益诉求113
3.3.5 同地不同任领导干部竞争117
3.4 小结:组织运作的结构性力量120
第4章 能动的主体:整体目标考核制下的干部策略与后果122
4.1 日常经济中心工作中的县乡干部122
4.1.1 县级领导与县域经济增长123
4.1.2 乡镇干部与经济指标落实127
4.1.3 乡镇科员与经济考核指标制造130
4.2 唯经济增长的理性选择与竞争策略132
4.2.1 借新债还旧账的项目融资133
4.2.2 模糊与灰色地带的招商引税138
4.2.3 政治精英影响下的资源输入141
4.3 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表现144
4.3.1 公共工程建设的拆与卖144
4.3.2 生态资源先利用后保护147
4.3.3 “二线干部”资源退而不用149
4.3.4 社会秩序的高投入维护150
4.4 小结:高增长中的高内耗153
第5章 经济强激励:经济发展主义形成与组织空转157
5.1 整体目标考核制异变与经济发展主义萌芽157
5.1.1 整体目标科学考核的整体表象158
5.1.2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实质162
5.1.3 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名和实分离166
5.2 从经济发展到经济发展主义的制度化转向170
5.2.1 经济发展的压力型体制驱动171
5.2.2 经济发展与目标责任制考核172
5.2.3 经济发展主义的制度化嬗变174
5.3 制度化的经济发展主义强化与经济增长175
5.3.1 数字指标的精准化考核175
5.3.2 经济发展主义的制度化179
5.4 小结:组织空转中的内耗181
第6章 政治弱激励:干部晋升与经济发展主义固化184
6.1 干部晋升与干部考察185
6.1.1 干部晋升标准的演变186
6.1.2 干部考察方法与过程189
6.1.3 干部考察的主体反思191
6.2 县域内干部的选拔与流动193
6.2.1 县管领导干部的知识背景194
6.2.2 乡镇镇长的来源与流向197
6.2.3 镇党委书记的来源与去向207
6.2.4 领导任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12
6.3 干部晋升类型与经济发展主义216
6.3.1 安置型干部晋升217
6.3.2 关系型干部晋升219
6.3.3 政治弱激励与经济发展主义强化225
6.3.4 利益团结与经济发展主义固化227
6.4 小结:县域社会中的地方性与关系主义231
第7章 强激励与弱激励:经济发展主义的挑战233
7.1 政治弱激励与县域基层政治生态234
7.1.1 党政科层组织中的个体困惑234
7.1.2 基层干部政治激励的事实逻辑235
7.1.3 嵌入日常政治的干部经济行为239
7.2 政治弱激励与非公正性分配的后果241
7.2.1 潜规则的模仿和践行242
7.2.2 消极应付式的继续互动243
7.2.3 非对称的混合型交换终止244
7.3 经济发展主义的治理风险与挑战247
7.3.1 作为特殊民众的县域基层干部247
7.3.2 大国秩序与县域经济发展主义挑战250
7.4 小结:大国县域治理的困境252
第8章 县域社会的底层视角:研究立场与学术反思255
8.1 县域社会中基层政治的地方性255
8.2 县域社会研究者的底层立场260
8.3 回归现实:研究问题再认识263
附录268
附录1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268
附录2博士论文致谢270
出版致谢274

05

精彩书摘


在地方经济增长大剧中,中央政权犹如主导发展的总编剧,省级政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总导演,市级政权则是执行导演,而县是受执行导演直接指挥的主演,乡镇政权成了集跑龙套、搬道具等干各种杂活于一身的配角,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虽处于国家权力的边缘,但也被迫扮演着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这种党政科层组织的结构性力量使经济增长目标得到了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频繁出镜扮演主角的县级政权的行为上。


在公务员考试制度更加规范化以后,某一县虽有山东、河南等地的大学毕业生考取,但县域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人员仍以本地人为主,越是偏远县域越是如此。长年累月,不断深耕,具有“体制身份”的干部要素将会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借助县域“党政体制”的政治场域和地方社会场域建构经营新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是束缚,还有借助、依赖和支配的作用。


由此可见,地方性具有一种“双二重性”,即经济资源要素流动的开放性、包容性;“体制身份”干部要素相对稳定的封闭性、保守性。尽管经济与政治高度融合,但县域内的“体制身份”的努力获得、资格具备、选拔使用和长期影响仍然受到县域的行政区划、空间边界影响。



编辑:唐照祺
校对:门    垚
审核:杜天翔



公共管理共同体
定期推送中国公共管理专业期刊文章,传播公共管理知识,分享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