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荐书 | 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开山之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学术   2024-10-19 11:02   辽宁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作者:【丹麦】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译者:苗正民,滕玉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ISBN号:978-7-100-05466-9


内容简介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丹麦经济学家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于1990年首次出版的经济学著作,是福利国家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个体制将福利国家看作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作者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欧洲大陆的社会合作-保守主义模式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揭示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探讨了福利国家如何影响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行为。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的狭义思路,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为我们理解福利国家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



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丹麦社会学家,主要关注福利国家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资本主义经济。Jacob Hacker将他描述为“福利国家学者泰斗”。他的研究集中在社会民主、比较的社会政策、福利国家和劳动力市场等问题上,是《反市场的政治学》《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还是《变化着的阶级》一书的合著者和编者。《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被称为其开创性的著作,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成为比较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研究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艾斯平-安德森也因此一举成名。其后,他的学术兴趣转向了欧盟国家低收入就业陷阱人的生命过程动力学社会边缘化的动力学等领域。


本书目录



精彩书评



该书缘何具有“开创性”?它的重要贡献首先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在本书的开篇,安德森就对将会涉及的理论进行详尽的论述,从古典政治经济研究展开,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再到当代福利国家的建立及成因探究,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分析外,该书还还原了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结合历史因素,从“什么是福利国家”开始追问,逐步解构福利国家,再通过阐述劳动力“商品化和非商品化及异化”的演变过程解释“福利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根据安德森的定义,劳动力“非商品化”即劳动力独立于市场经济的程度。那么劳动者在失业等脱离市场的情况下将如何生存?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则衍生出社会权利在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将社会权利(如患病期间的工资补贴)作为研究福利模式的一个起点,给出了社会权利的参考指标,认为社会福利的“去商品化”与社会权利相对应,是现代福利国家本质特征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对“前商品化”的一次实质意义上的批判与革新。社会权利不是无条件的,其扩展程度越宽,非商品化程度就越高,国家在选择相应的制度安排时也就决定了政府的角色或者国家的功能。在这一层面上,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一种“体制”,是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进行生产与配置的方式和过程。


通过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整合,福利国家也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体制。这也是该书“开创性”的精髓所在。通过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解读,书中系统地展现了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划分福利国家的三种体制,即自由主义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美国)社会民主体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瑞典)保守主义体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德国)。在自由主义体制下,国家对福利资源的分配以市场基本原则为主,福利主要针对穷人,救济资格的认定是运用不同程度的经济和家计调查;社会民主体制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资格认证与公民资格有关而与需求无关;保守主义体制则以公共的“社会保险”为基础,重点强调了家庭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不同体制的福利国家对其社会分层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由此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这样,福利国家三个体制的现实意义就是,不同模式下福利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业路径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它们反过来又成为测度不同福利制度的重要因素


      ——摘自《全新维度下的福利资本主义——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谢斯馥

编辑:郭  潇

校对:张心雨

审核:杜天翔

公共管理共同体
定期推送中国公共管理专业期刊文章,传播公共管理知识,分享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