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作者: 谭同学
出版时间:2024
ISBN 978-7-80768-379-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01
作者简介
谭同学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学名师。曾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访学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
曾出版专著《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人类学方法论的中国视角》,并发表论文《契约国家抑或民生政治:基于亲、礼与非对称互惠的思考》《常民の視角から見る新農村建設運動》“The Ironies of ‘Political Agriculture’” “Social Ties and the Market ”等。
02
内容简介
所谓“双面人”,即指那些在“古今之变”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程村”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维度,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史记”。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个人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
03
目录
*滑动查看
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我身边坐着一个年轻人。看到他胸牌上写着“谭同学”三个字,我以为是一位姓谭的研究生在做会务。等到这位姓谭的“同学”和我说话时,我才逐渐意识到,他的名字就叫谭同学,是当年3月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出站任教的老师。从此以后,我与谭同学的交往慢慢多了起来,几次到中山大学,都得到他的热情接待,而他每次到北京,也都要和我联系。虽然这位谭老师的学问在不断进步,渐渐已经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年轻学者,但人如其名,他始终像学生一样,谦逊好学,从不懈怠。摆在面前的这本《双面人》,就是他经过了多年田野调查之后,完成的一部“村庄史”的新著。
《双面人》的研究对象,是位于粤西的一个镇及其程村。读着书中的乡村史,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读《陈村》的感觉。《陈村》的研究对象同样是广东的一个村庄,是三位研究者尚在很难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田野研究时,通过大量访谈陈村的香港移民而写成的,属于最早研究大陆当代村庄史的著作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很费劲地找到赵文词等人合著的《陈村》英文版。那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村庄史研究,当时非常兴奋,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了。当时在国内还很少看到能够如此细腻地“还原”一个村庄的当代历程的著作。我当时觉得它非常了不起,自己以后的田野研究,也受到了《陈村》的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外的类似著作已经非常多了,有大量的博士生在田间地头寻找着他们的研究目标。一部描述性的村庄史已经很难再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更期待研究者能够从田野研究中发现更多新的视角,能够有更进一步的理论突破。谭同学的研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
《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既不像应星的研究那样,聚焦于一个矛盾相当集中的抗争性事件,也不像我本人的自杀研究那样,关注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更像《陈村》,写的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面对这样的研究范围,这当然是一种更恰当的方式。
《双面人》的第一部分,集中写了六类人的传记(若细分年轻一辈的故事,也可说是十类人的传记),是这部乡村史的经;而第二、三部分的理论思考,则是全书的纬。因而,这些传记就非常重要。
传记最先写的是长期掌权、晚年却变得贫困的集权干部程成仁,随后写的是起初积极投身政治、后来却经商致富的农民老板程守义。这两个人的故事,据说是程村的“本纪”,基本上勾勒了以程村为中心的乡村历史的主线……
总之,对于关心当代中国乡村命运的人,《双面人》是一本很好的读物,既能给人描绘出一幅广阔而色彩斑斓的乡村生活画面,也能在理论上给我们深层的启发。因此,我们也必须恭喜谭同学,在学术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而对于未来的研究,我有一个小小的期望是,或许可以更集中地聚焦于一个专题,相信那会在新的起点上,使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考都呈现更大的力量。
吴飞
2016年10月
编辑:心雨
校对:佳欣
审核: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