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甲兵之设,事不获已,义在止戈,期於去杀。
这是战争为了和平的意思,然后把和平又一分为二为,
1、止戈
2、去杀
止戈就是投降——缴枪不杀。去杀——去除杀人的人——去除暴虐者。
所以,太原起兵,又可以分成两部分,
1、招降——如果对方还有武器,那我方就不能放下武器。
2、去暴——一堆杀人的人,或者暴虐的皇帝。
因为隋帝暴虐,所以,可以起兵也。但是还要有招降的条件——没有其他叛乱者,则无法招降。所以,古代的农民起义——最先出头的,招降去暴,往往只有一个。只有在天下确实大乱了,有好几股叛乱的了——才能招降去暴兼具。
事不获已——也许是事情的决定权不在自己的意思——也即客观性决定了你只能这么干——百度上是迫不得已的意思。我更喜欢我自己的解释,
1)决定权不在自己,无别的路可走
2、客观性决定了你只能这么干。
如果是迫不得已,那么别人都还能忍,你为什么忍不了——出来做这个当头鸟——第一个忍不住的人——耐心最小,而做大事,很多地方都要需要用到耐心和忍耐。所以,这是个时机问题。
后发制人——才能招降。
1、能制人,这是强迫的性质——我能强迫他。
2、后发,这是增加自愿的性质 ——使他自愿。
李渊太原起兵,发了一堆委任状——这是对方自愿的性质 ,然后李世民兵出必胜——这就有强迫的性质,当李世民甲兵不断的取得了胜利,再加上招降——于是乱相皆止、大势已成——自愿的人就越来越多,于是就完成了天下的重归统一。
“杀俘不祥”——就是去除了自愿的一面,只剩下强迫——根据辩证法,只有一面了——这是不健康的。
“杀俘不祥”——去除了招降的一面,只剩下了战的一面——没有了和的一面,战与和只剩下一面了——这是不健康的。
去杀,又是救生,又是安全的一面,所以,
唐宗: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奋不顾身以安百姓。
这两句话,就使军事服从了政治,军事和政治是一致的。
李世民,招降了不少人——包括李靖(虽然47岁了),秦琼、程咬金、徐世绩等等当世名将。
此外,
1、止戈是去除战争物质的一面,去暴,是去除战争精神的一面,物质和精神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在战争中,既止戈、又去暴,就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正反面兼具。
2、止戈——招降的性质,就把对手的力量 转化成自己的力量。
两者相结合,就打成歼灭战了。
李世民:尝取吾弱对其强,取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百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
背击,当溃兵,往往就是投降时,于是这正是歼灭战之道。
伟人:打大歼灭战的两个条件:(一) 以小部兵力制敌之其他部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一个敌人,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敌人,也不可将很多兵力使用于钳制方面。(二) 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回,决不可以主力打正面,以一部打迂回。
显然,和李世民的战法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李世民是突过敌军,然后自背击。我军是从迂回来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