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帝皇之术!

文摘   2024-10-18 00:00   北京  

唐太宗李世民: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奋不顾身以安百姓。

我们用辩证法来研究这句话,先来看大事的性质,

1、是“大”的性质。

2、是“久”的性质。

3、“位置”的性质。

《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要成大事,需要有人从;要成大事,需要有功(胜利);要成大事,需要易知;要成大事,需要可久——孤掌难鸣——需要有亲。然后,才有成位乎其中。


有功,对应着胜利,可久,又对应着有德——能分利于人——要做增量利益。由此得到,大事的更多性质,

4、胜利的性质

5、分利的性质

这些性质,就构成了做大事、成大事的条件——也即大义。


因为,乱可久——所以起兵太原。因为又将一统,也即可大——所以,起兵太原。因为百姓民不聊生——隋大量的集中民粮,百姓手中无粮——也即百姓不安、再加上兵乱,也即有德——所以,起兵太原。因为,很多位置——所以,发出大量委任状——同时也是分利。必须要打胜,所以,在战争时构造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然后以对方没有准备到的可能性击败对方。


有亲,又意味着家族中娘家人的支持、兄弟姐妹和儿女们的支持。所以,太原起兵。


这里的百姓,可以认为是当地的士绅和豪强、地主,而苍生可以认为是那些人口——也即现在的百姓的意思。


我们看刘邦起兵,乱至,所以起兵。然后也是大量的签发委任状,打下的土地立即就封出去了,有功的将军马上就封侯、封公——这种封,就使他虽是微末之人出身,但大家慢慢的就习惯了他的权威——认可由他来分封。这种委任,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终至白马之盟的权威,形成了分封的垄断权。


不封出去,自己也守不住。还不如封给自己的人,使他更加尽力和卖力,使他和自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如,封韩信的假王为真王。于是人人皆从。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能封王,所以自己能为帝。如果只能封个假王,那么自己也就只是个真王或者霸王,而不是皇帝——这就是成全别人、最终成全自己。


有萧何安后方——有德与秦民、有德与刘邦,所以,萧何是首功!——使刘邦可久也——所以,虽多次大败于项羽,但一胜定天下。

《史记》: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

这就是可久的作用,能可久、则虽然大的慢了一些,但也终能大。这就是一时和长久之比。根据辩证法,胜利和失败构成了一组正反面,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原理,所以,一个人有多胜利,可以以这个人能几次失败来评价。


正是萧何的存在,才使刘邦能承受多次失败,才使刘邦最终胜利。


刘邦为什么最后能胜利呢?正是因为项羽以和约而归,未做好战争的准备,而刘邦既准备了战争、又准备了和平,然后以战争的可能性击败了未做战争准备的项羽。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

否则,只要项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那么天下,虽韩信也不能败项羽。


从这段引文,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辩证法习惯——倾国——倾的反面——平,所以,补充平国,这是辩证法补充反面的原理。比如,韩信要假王,刘邦也是补充反面——假的反面——真——给真王。


虎妞儿读书
哲学为引,实践为师,先行后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