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病例由我科
莫奕文医生、肖子正医生、樊卫主任分享
18F-FDG PET/CT在全身多发骨转移查找原发灶中的价值
病史摘要
71岁男性患者,因全身骨痛行全身骨显像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入院。
其他检查
检查方法
图像及图注
篇幅限制,以上仅展示部分病灶
病理检查
病例讨论
不明原发灶转移癌 (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 )是一类独立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组织学确诊为转移癌但检查后不能明确其原发解剖部位,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的3%-5%,是第7-8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4 位常见的致死性癌症[1]。
骨是CUP的第3好发部位,不明原发灶骨转移癌 ( bone metastases from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BMCUP) 是 CUP 中一种整体预后很差的类型。BMCUP 约占 CUP 的10%[2],脊柱是BMCUP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次是骨盆和长骨。腺癌是BMCUP的主要病理类型,低中分化腺癌占 64%,未分化癌占 20%,神经内分泌癌占 9%,鳞状细胞癌占7%[3]。
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4]。18F-FDG PET/CT能一次显像观察全身的病灶分布情况,在寻找原发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37%的 CUP 患者可以通过 18F-FDG PET/CT查明原发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达84%[4]。
本例BMCUP为老年男性患者,全身多发骨转移病灶,除此之外未发现明确的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病灶,所以首先想到的是前列腺癌伴多发骨转移的可能。但该患者PSA不高,且前列腺穿刺活检未见癌,再者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大多为成骨性改变,该患者的骨转移大多为溶骨性改变局部伴有软组织形成,部分为混合性改变,这些特征都不支持前列腺癌的诊断。
由于腺癌是BMCUP的主要病理类型,那么我们还要重点关注肺、消化道等来源。该患者的肺、胃均未观察到明确的病变,在小肠有两处FDG高摄取的区域,结合患者骨穿刺的免疫组化提示肠道来源,因此可能小肠为原发部位,但该患者的结肠明显广泛扩张,虽然我们未能观察到明确的FDG高代谢病灶,但我们仍不能排除结肠来源的可能。
肠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进展期可发展为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肠癌最常见的血道转移部位为肝脏,其次为肺,再次为骨,很少越过肝、肺等器官直接转移至骨。随着骨扫描、PET/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治疗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得病人的生存期的不断延长,骨转移也不断检出,但单纯骨转移仍属少见。Katoh等[5]认为只有不到10%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骨转移。Sun等[6]研究表明,肿瘤位置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结直肠癌患者出现异型性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出现骨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
本例患者全身多发骨转移,小肠及结肠肝曲虽然有摄取增高的病灶,但因全身无明显肿大的摄取增高的淋巴结存在,按照传统认识,很难将肠道病灶定位为原发病灶。并且结肠癌单纯骨转移的情况确实罕见,我国仅有陈妙研[7]等在2008年报道了一例单纯骨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因此,在查找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时也应考虑到结直肠癌转移可能,尤其是肠道本身的摄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时候我们更应仔细阅片,找出“元凶”,给临床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为病人的治疗争取时间。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查找不明原发灶转移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樊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核医学科主任,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主任,广东省核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协会核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肖子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博士,主治医师
莫奕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博士后,医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 V Club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追光者PET/CT病例大赛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