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显像-全身骨骼病变的“侦察兵”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需要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到底什么是全身骨显像呢?该检查的优势和意义何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
01
什么是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是核医学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最经典、最常使用的显像剂为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自上世纪70年代99mTc-MDP作为亲骨性显像剂问世并应用以来,全身骨显像技术在影像学领域可谓独树一帜、长盛不衰。
人体的骨骼组织主要由无机盐(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物(胶原纤维和层粘蛋白)和水组成。骨显像剂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如99mTc-MDP)、离子交换(如85Sr、18F)进入骨内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显示骨无机盐代谢信息;或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骨胶原)相结合,从而聚集在骨骼内。在体外用SPECT、PE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射线,使骨骼成像,从骨骼代谢以及解剖结构两方面结合判断骨骼病变。
全身骨显像原理示意图
02
与CT、MRI等检查相比,全身骨显像的优势在哪里?
● 全身成像:全身骨显像注射一次显像剂,一步到位进行全身、断层、动态、多时相等多方位成像,较为全面地观察骨骼病变。
● 早期诊断: 全身骨显像不仅可以显示骨骼形态,更能反映骨骼和病变的血流和代谢情况,常早于X线或CT扫描3-6个月发现病变,可以反映早期一些未发生组织形态学改变而导致CT、MRI无法明确诊断的病灶,是全身骨骼病变的“侦察兵”。
正常骨显像图像
成人(左):全身骨骼清晰,本底低,对比度好,两侧分布对称。扁平骨放射性分布高于长骨;骨骺端高于骨干;粗大骨高于细小骨。鼻咽部和副鼻窦区放射性的聚集相对较高,双肾、膀胱可显影。
儿童(右):儿童骨骺及干骺端放射性较成人明显增高。
03
全身骨显像有什么用?
全身骨显像可以反映全身骨骼的代谢情况,如果骨骼发生病变,比如炎症、肿瘤、坏死等等,那么它的代谢也会随之改变,并且这种代谢的改变要明显早于其他影像学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具体来说,全身骨显像可应用在以下方面:
● 肿瘤骨转移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反应评估:
全身骨显像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病灶,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对于明确患者分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治疗前后可以分别进行全身骨显像对比,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疗效及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转移在全身骨显像上的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骨转移征象为多发无规律的显像剂浓聚灶;以骨质破坏吸收为主的病灶因局部骨被肿瘤所替代或血供闭塞可表现为显像剂稀疏。另有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超级骨显像”,多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的广泛骨转移,显像剂弥漫均匀地累及全身骨骼。
恶性肿瘤伴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图像
42岁男性,临床诊断为“前列腺癌多发骨转移”(左);53岁女性,临床诊断为“右肺腺癌伴多发骨转移”(右)。图中均可以看到全身多发无规律的显像剂浓聚灶,即为骨转移病灶,病灶处显像剂的浓聚明显高于对侧或周围正常骨骼,呈“热”区,表明局部骨组织血供丰富、代谢增强、成骨活跃。
● 隐匿性骨折、应力性骨折的诊断,陈旧性骨折的评价:
全身骨显像可较X线平片更早地发现骨骼病变,例如当仅存在细微隐匿性骨折时,骨骼的形态结构可能并未发生改变,但由于全身骨显像可以反映骨骼的代谢情况,能更早地显示损伤部位。此外,全身骨显像的敏感性高,可以用于鉴别新旧骨折,新发骨折多表现为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陈旧骨折表现多正常或放射性摄取轻微增高。
● 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状态
● 骨髓炎与蜂窝积炎的鉴别诊断,骨关节无菌性坏死的诊断和评价:
临床上可用骨三相(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来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因病变部位在骨骼,所以在三个时相中放射性摄取增高部位均聚集在骨骼,并且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摄取进一步增高。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显像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即“炸面圈”改变,这是因为股骨头与髋臼表面的损伤、骨膜反应、血管再生与修复等原因,在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周边出现一圈放射性摄取增高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即是坏死区,放射性摄取增高区即是成骨性反应。
● 评价代谢性骨病、骨关节炎等:
一些良性代谢性骨疾病的患者,例如肾性骨病、Paget’s病、骨软化症、甲旁亢引起的骨代谢异常等。代谢性骨病患者的骨显像常具有以下特征: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增浓;中轴骨显像剂摄取增高,四肢长骨显像剂摄取增高;颅骨显影明显,形成“头盔征”;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样的放射性积聚;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显像剂摄取,呈“串珠样”改变;肾显影不清晰或不显影,呈“超级骨显像”表现。
代谢性骨病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图像
● 不明原因骨痛的鉴别诊断:
对于不明原因骨痛或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患者,全身骨显像可以一次性观察全身骨骼的情况,既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恶性骨肿瘤或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同时也可以结合CT融合图像寻找骨痛原因。
04
全身骨显像的检查流程?需要注意什么?
(1) 检查当天患者可以正常进食;
(2) 患者在前台核对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并完成问诊,需告知医生是否具有肿瘤、骨折、骨髓炎、骨代谢疾病等相关病史,可能影响骨显像诊断结果的治疗史(如放化疗、假体植入、抗生素、类固醇、二磷酸盐或铁剂),近期是否做过其他显像检查(如钡餐造影,核医学131I,67Ga或111In等显像检查);
(3) 注射显像剂后在候诊室安静休息,注射后约2.5~4.5小时进行显像,期间饮水1000-1500ml,尽量多排尿;
(4) 检查前排空小便,在排尿时应尽量避免尿液污染衣物和皮肤;
(5) 检查前去除佩戴的项链、手表、皮带等金属物品;
(6) 整个骨显像扫描过程一般需要20-40分钟,需保持平卧不动,如无法长时间平卧,请提前与医生沟通;
(7) 检查完成后,多饮水、多排尿,加速显像剂代谢排出。
05
全身骨显像辐射有多大?做完后需要辐射防护么?
全身骨显像使用的是短半衰期核素99mTc,其物理半衰期为6.02小时,在人体内有效半衰期约为2.5-3.5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衰减。
骨显像常规显像剂注射量20-30mCi,一次检查有效剂量约为4mSv,甚至低于常规胸部CT的辐射,所以骨显像是安全的。
全身骨显像有效剂量与其他常见影像检查对比
在做完骨扫描后,身体内部的核素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散发”出少量的辐射。不过大家也不必谈“辐”色变,因为做完骨显像检查后,体内放射性已很低,且随着时间会快速衰减,成年人无需特殊防护。但仍建议在检查后24小时内与孕妇及婴幼儿保持距离,勿长时间接触。
在24小时之后,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剂量已经接近于自然界本底正常水平,不到初始辐射剂量的1%,已经非常安全。
图文/陈婉琦 编辑/贾进
审核/张旭/梁丽萍 审核发布/樊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