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头晕”的情况,但很少会有人将其与耳朵健康联系起来。
最近,小编的一位同事回家躺下休息后,向右侧转身时,突然感觉到了一阵剧烈的头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她被诊断患上了耳石症。
查询资料过后,我们发现耳石症并不罕见,现代社会中它的发病率似乎也在悄然上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以下简称BPPV)是一种常见的前庭外周性晕眩,发病高峰在50~7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
其主要表现为头位变化(起床、翻身、低头等)引发的短暂性晕眩,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分钟,一般无耳鸣、听力损失等耳蜗受损症状,头位保持不动即可自行缓解。
但BPPV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据统计,一年的复发率约为15%,5年复发率高达37%~50%。
目前,关于BPPV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两种公认的假说——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即耳石(一种碳酸钙结晶)从内耳的椭圆囊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或壶腹嵴嵴帽。
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在半规管内滚动,会刺激平衡感受器,从而导致眩晕。
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诱发因素有头部外伤、耳部疾病、老化、内耳供血不足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此外,关于BPPV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众多,可能与雌激素缺乏、维生素D缺乏、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因素有关,但由于多以临床研究为主,缺乏确切的理论依据支持,故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因为存在复发风险,所以目前耳石症并不能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耳石复位来实现临床治愈,这也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且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可迅速缓解症状。
耳石复位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法,通过特定的头部和身体动作来重新定位耳石,使半规管中的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一般成功率可达90%以上。部分患者在复位后可能出现残余症状,比如持续性头晕、漂浮、行走不稳感等现象。
常见的耳石复位方式有传统手法复位和仪器设备复位,两种都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医疗机构都有在结合使用。
若耳石复位后仍有前庭症状,还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难治型BPPV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反复发作),还可以考虑手术疗法。
慢慢起身和翻身,避免突然、快速的改变头部位置。
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以免过度疲劳诱发耳石症。
注意耳部卫生,避免耳部感染。
保持均衡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
定期体检中,注意耳部和平衡系统的检查。
——参考来源——
【1】党鹤蓉,乔晓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诱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38 (04) :331-333
【2】王静,李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4,22(02):271-274
【3】张天琪,马大勇,刘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36(04):580-585
【4】邵逸夫医院.躺着也会晕乎乎?原来是耳朵有东西离家出走了![EB/OL].2024年10月14日.https://mp.weixin.qq.com/s/2GXVufVtmfowVPnhsogWUA
图片来源:
静态图片:Unsplash、Pexels;
动态图片: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