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 | 甘蔗故忆深

文摘   文化   2024-11-01 12:00   广东  

点击上方尘世掠影,让阅读成为习惯


甘蔗故忆深

文:小二



如果没有乡村,这个世界无疑是残缺不全的。我有时很难理解,一些所谓专家的头脑里,会蹦出来去农村化的理念。他们理解整个城乡世界吗?他们难道不明白城乡互补才是完整的吗?他们不知道先辈们是先从农村取得胜利的吗?他们真的是不调查只拍脑袋的吗?

也许这些现代的所谓精英,都已经不食人间烟火。那些像费孝通,梁漱溟,陶行知一样严谨,卓识,心怀大众,以天下为己任的真学者已经难以再造。而我却甚至怀念过去的乡村。此刻,尤其怀念有大面积甘蔗林的乡村。

二十一世纪前,甘蔗是南方不可或缺的经济作物,至少在双山村是一种让人带着热望的存在。种植甘蔗虽然辛苦,但它和生猪一样,冬天一到,年底可以收割时,利润还是不错,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它要占相当一部份,也可以说是"一年所望"。那时收了卖出甘蔗换来的钱,要做好多安排,有一部份学生的学费,就是在这个时候才补交上的。所以,尽管甘蔗换来的钱挤滿血汗,但还是让乡人们尝到了充满实在感的甜。

双山村属于潮汕平原里的丘陵地带,山坡多为红黄色土壤,很适合种植甘蔗,是远近闻名的甘蔗大村。记得有一年,家里在西面坷自留地的那一片,甘蔗长势旺盛,成熟收割时,年轻的父亲站直身子,还要举上一条扁担,才能勉强与蔗齐高,这让他满心欢喜。而我大哥从小就力气大,他十多岁时,已经能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成捆甘蔗,很受乡邻们称赞。

甘蔗收成的时候,先是在附近的土糖寮制糖,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后来揭阳有了国营大糖厂,就基本上都归到厂里去了。用独轮车或双轮车推拉到船上,再由船载到曲溪糖厂。我家现在还保留着一辆除车轮外,全身铁制红漆的独轮车,我以为这辆车已经到了博物馆的级别,这是在汕头的吴谦舅舅,当年千辛万苦送回来的生产工具,据说先是作为某个工厂的模型,而这辆车也成了乡村劳动场所的一个亮点。那时附近有两个码头,一个在鸟围村的小李溪,一个在东山头村的桂联溪。但如今溪小如沟,码头则甚至连遗迹都没有了。

这里有一个直接客观原因,是因为陆运发展起来,糖厂开始有大卡车到乡村里来运输甘蔗。陆运要比水运方便快捷。转运甘蔗的地方就成了蔗场,有人日夜值守,于是各村相应出现了打理甘蔗事务的蔗组

但慢慢的,这支原本应当公平,公正,愉悦地服务乡人的蔗组队伍,就生出隐性的,半公开的刁难人,欺负人的法子。他们可以在收购甘蔗时,从先后,优劣,称重等等环节随意拿捏乡人,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那时候,收甘蔗,收购粮,收芥菜,收萝卜干等等,收任何一种物件总有人喜欢卡人脖子,而反抗多数无效,甚至更加糟糕。这大概又是一次人性的禽兽变现。

我稍为懂事时,已经到了包产到户的年代,乡人们的劳作相对自由了,而自由的人们,在好的方面也较有谋为。比如相对于"收蔗组"的公家性质,还出现过多支私人的"砍蔗队",即是几个人合伙,专门帮人收割甘蔗赚取工钱。这是市场经济初期的自然产物,以劳动力直接换钱,两情相悦的另类呈现。

而我们小不点去帮忙,不想多吃点甘蔗,这个时候凭你怎么吃,吃多少大人是不管的,所以当自己再吃不下的时候,站起来走路能听见肚子里发出"咚咚'的水声,那是蔗汁在胃里晃动着。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现在的孩子,有的七八岁的小人儿就要经常看牙医,我很怀疑是因为牙齿得不到充分的锻练。就像老鼠那样,要啃一些比较硬的东西,牙齿才能坚固且有力量。现在的大人总怕小孩吃得太粗太硬,各种煲烂各种榨汁,有多软就整多软。比如偶尔买回来一根甘蔗,却还要帮他们削皮切小块,而饮蔗汁更如暴殄天物。再调侃一下,根据中医以形补形的观点,现在的小青年,有许多娘娘腔没有阳刚之气,也或者跟这种从小只吃软的现象有关。想我们和先辈们小时候,每一个都是伶牙利齿,吃甘蔗更是凭自己的本事

那年月,燃料也是困扰每个家庭的问题,甘蔗成熟期,时间允许,小孩子们放学后,会提一只竹篮,结伴去寻捡山园头或路上,别人家吃后丢弃的蔗皮,拿回来晒干做燃料。

那时小孩子们聚一起,素常要开设一个活动,就是啃甘蔗的比赛。除了老人齿落外,若是吃的甘蔗让人削掉皮,那还真的就失去吃甘蔗的乐趣了!用牙齿剥蔗皮是顶好玩的事,赛的是看谁的牙利,剥的蔗皮又大又长一一当有人剥出一整条最长的蔗皮一一长到可以用来夸张说长到揭阳(专指县城,那时小朋友难得去一趟县城)去,那心儿是足以美滋一时三刻的。

现在已经很难看见成片的甘蔗林了,有时刷短视频能见到广西那边有,这里偶然在田里看见一些,但太零星不成气侯以至于也长得不成样子。

世界在向文明的深处行进,我想这实在也没有什么可悲伤,姑且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倚靠甘蔗来挣钱,那么在利字当头的年代,无利可图的一切就会自然消隐,何况这一种甘蔗。

这里再讲一个故事,以品味这甘蔗的甜。

有一位女孩在镇里面上班,回家要经过一段两边都是甘蔗林的山路,这段路起码有两,三华里远。白天走着还好,如果有时夜里加班,独自一个人走着,那叫一个胆颤心惊。但见有时月色朦胧,有时星光闪烁,山路总是崎岖不平,自行车喜欢上下跳马;而云影时走时歇,山风阵阵如神的呼吸,甘蔗林黑压压一片,风吹过沙沙响声不停,真个是问世间孤胆可寒?直教人此刻腿软蹒跚!如果此时偶而有人从后面赶路,或从对面下山去,那简直可能停止心跳的。

于是,身处外地而不放心姐姐安全的弟弟,就请他的一位同学,每逢加班送姐姐,殊不知这一送就送出一个姐夫来,过后传为佳话。

我有时很俏皮地想起《黔之驴》那一岀,觉得这一出也寓言味隆重:甘蔗林山路上本没有人送姐姐,有贴心弟弟引友而来,又借用鲁大先生的文风就是:这条路上本没有姐夫,由于送姐姐的男人坚持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了姐夫。

常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但其实每个人的回忆里都不只是困苦,中国大地有一回兴起的“忆苦思甜",虽然是一项不值得提倡的运动,但就这四个字的字面来看,对于人的一生还是很有意义。比如我现在写到这甘蔗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为那时小孩儿啃甘蔗的样子,心中感应了一份人间的甜,丝丝的,凉凉的,又暖暖地升起来。


作者简介

小二:原名吴晓义,揭阳桂岭石母山人氏。世家渤湖居。揭东区读书创作协会会员。


作者往期作品
(点击阅读)


【尘世掠影杯】小二 | 双山营灯记   朗读:林佳玲

小二 | 中秋月近圆

小二|寂寞的花开  朗读:子慕

小二 | 双山外史   朗读:家茗

小二 | 故园草   朗读:家茗

小二 | 荔枝说   朗读:子慕

小二|哀杜甫   朗读:家茗

小二 | 消夏随想曲   朗读:碧水青山

小二 | 两个人,一条命   朗读:子慕

小二|晨雨漫思兼怀外祖母    朗读:心愿

小二 | 喜舍梅开   朗读:碧水青山

小二 | 石母山节气图   作画:吴晓峰  朗读:心愿

【专稿】小二 | 《诗经》花事四首   朗读:心愿

小二 | 秋风明月相见欢   朗读:家茗

【尘世掠影杯】小二 | 书做枕  朗读:家茗

小二 | 祖母的春节   朗读:碧水青山

小二短诗十五首  朗诵 | 三月

小二 | 过黄岐山  朗读:文龙

【风物】小二 | 咏揭阳五题   朗读:文龙

【清明】小二 | 春临杂感   朗读:夏雪

杨柳清、小二 | 像赞

小二|石母山铭一一十首情诗及一首序诗   朗读:钱萍

小二 | 喜舍   朗读:碧水青山

END

编辑:陈耿洪

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尘世公众号          校园公众号         尘世视频号

这是尘世掠影的第3285篇原创作品,版权由作者和平台共享,转载请先联系陈耿洪主编授权。

主编微信:2387362536

投稿邮箱:2387362536@qq.com

来稿必须原创、本公众号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尘世掠影
发布个人文学作品,推介揭阳文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