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2024年出口数据全景回顾

财富   财经   2025-01-14 08:24   北京  

杨帆  玛西高娃  张黎阳

在海外共振补库以及多种因素引发的“抢出口”效应带动下,2024年我国出口增速和贸易差额增速分别录得5.9%和20.7%,较2023年分别回升10.6和22.6个百分点。分品类来看,与2023年相比,2024年机电产品特别是半导体产业链、机械与交运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速较为领先且在出口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迈进。分国别来看,2024年我国出口前三大目的地分别为东盟、美国、欧盟。与2023年相比,2024年美国、欧盟、日本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下降0.1、0.4和0.4个百分点,东盟和拉美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增加0.9和0.5个百分点,我国出口的市场多元化稳步推进。与2023年相比,2024年我国受到的海外贸易摩擦事件增长将近1.3倍,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三个经济体分别是印度、美国和欧盟。从行业分布来看,2024年我国受到海外贸易摩擦分布较多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钢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等。


在海外共振补库以及多种因素引发的“抢出口”效应带动下,2024年我国对外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速较2023年明显回升。


美国的总体库存增速在2023年11月开始触底反弹,这代表着美国主动补库自2023年底开启。在美国补库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进入了新一轮共振补库的时期,这对我国2024年出口构成重要支撑。此外在2024年,先后有因为“特朗普回归”、海外贸易摩擦、出口退税政策退坡、高运价等多种因素带来的“抢出口”效应。例如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在此次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曾声称上台后要对中国加征较多关税,这在2024年引发了基于“特朗普回归”预期的抢运行为。在海外补库和“抢出口”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4年我国出口增速和贸易差额增速分别录得5.9%和20.7%,较2023年分别回升10.6和22.6个百分点。



与2023年相比,2024年机电产品特别是半导体产业链、机械与交运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继续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迈进。


2024年1-12月,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2.9%、59.4%和24.7%,分别较2023年变动0.0、0.9和-0.3个百分点。2024年1-12月,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录得7.5%,较去年回升9.9个百分点,较2024年整体出口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细分品类中,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船舶、汽车包括底盘、通用机械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速较为领先,并且在我国出口中占比分别较2023年增加0.44、0.21、0.40、0.27和0.13个百分点。



2024年我国出口前三大目的地分别为东盟、美国、欧盟,其中东盟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较2023年进一步增加,美国和欧盟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较2023年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与2023年相比,2024年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继续下降,带路经济体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继续增加, 市场多元化稳步推进。2024年1-12月,美国、欧盟、日本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14.7%、14.4%和4.2%,分别较2023年下降0.1、0.4和0.4个百分点;东盟、拉美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16.4%、7.7%,分别较2023年增加0.9和0.5个百分点。此外,与2023年相比,2024年带路经济体对我国进口依赖度继续上升,美国对我国进口依赖度继续下降。根据我们测算,2024年前三季度,巴西、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南非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度均值分别较2023年四个季度进口依赖度均值增加1.5、1.1、2.2、4.0、2.4、0.4个百分点。



与2023年相比,2024年我国受到的海外贸易摩擦事件增长将近1.3倍,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三个经济体分别是印度、美国和欧盟。


2024年1-12月,我国受到的海外贸易摩擦事件达到199起,较2023年增加了128%。分类型来看,2024年我国受到的海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三类贸易摩擦数量分别较2023年增加147.6%、116.7%和41.7%。分国别来看,2024年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三个经济体是印度(37起)、美国(31起)和欧盟(21起),分别较2023年增加68.2%、158.3%和133.3%。从行业分布来看,2024年我国受到海外贸易摩擦分布较多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59起)、钢铁工业(36起)、金属制品工业(21起)等。



风险因素:


外需变化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变化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进出口专题研究—2024年出口数据全景回顾》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