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正常
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正常,能够携带足够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保证良好的携氧能力。
白细胞:数量适中,能够有效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发挥免疫防御功能。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各类白细胞比例协调,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在各自的正常范围内。
血小板:数量适宜,具有良好的止血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正常,既不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也不会因血小板增多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流动性良好
血液黏度适中:血液的黏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血液黏度主要受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含量等因素影响。如果血液黏度增高,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大,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液黏度降低,则可能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血流速度正常:在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速度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心脏的泵血功能正常,血管弹性良好,没有狭窄或堵塞等情况,能够保证血液以适当的速度在全身循环。血流速度过慢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各种疾病;而血流速度过快则可能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功能正常
运输功能:血液能够高效地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正常,血浆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能够满足身体细胞的代谢需求,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准确地传递到靶器官发挥作用,代谢废物能够及时被清除。
免疫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等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等功能正常,能够及时清除进入体内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凝血功能:在出现血管损伤时,血液能够迅速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防止过度出血。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凝血因子的活性等正常,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发挥止血作用,同时又不会出现凝血过度导致血栓形成的情况。
酸碱平衡
血液 pH 值稳定:血液的酸碱度应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通常在 7.35 - 7.45 之间。人体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体液中的缓冲系统等多种机制来调节血液的酸碱度,使其维持在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如果血液 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酸碱缓冲能力正常: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如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因素对血液酸碱度的影响,保持血液 pH 值的相对稳定。这些缓冲系统的功能正常,能够迅速中和体内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防止血液酸碱度发生剧烈变化。
无异常成分
无病原体:血液中不应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通过严格的卫生措施和预防接种等手段,可以减少病原体进入血液的风险。如果血液中存在病原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肝炎、艾滋病等。
无有害物质:血液中不应含有过量的重金属、药物残留、毒素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积累,对身体造成损害。例如,铅、汞等重金属中毒会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的正常功能;某些药物的过量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过高,产生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