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斌:加大力度治理耕地撂荒

文摘   2024-09-27 08:53   北京  

经济日报:耕地撂荒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我国如何加大力度整治耕地撂荒?

孔祥斌(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耕地种粮成本不断提升、比较效益持续降低是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耕地利用过程中种子、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要素投入成本不断增加,2000年至2020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由282元/亩增加到881元/亩,增加了2.12倍。二是种粮机会成本持续上升。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可以通过城市务工获得比种粮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粮食收购价格特别是水稻价格增长缓慢。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粮食收购价格长期保持在每斤2元以内。

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是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农村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问题。现在丘陵山区耕地利用以老人为主,由于劳动力供给短缺,部分偏远山区和丘陵耕地被迫撂荒。
我国一些区域耕地资源规模小、细碎化、距离远等加剧了耕地撂荒。丘陵山区耕地普遍规模小,多则2亩至3亩、少则几分地,细碎化严重,这些耕地与林地、草地、园地等交错分布,距离农村居民点远,进行农业生产的难度不断加大,种植成本不断上升,难以保障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村居民点加速整治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加速器。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区为增加耕地数量,对边远山区的农民进行整体搬迁,留下的居民点通过土地复垦方式增加为耕地。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居民点消失,导致规模小、距离远和质量差的耕地加速撂荒。生态空间管控日趋严格也间接推动了耕地空间的被动收缩。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从12.98%增至23.34%。在自然保护区与耕地重叠区域,生态条件改善、动植物资源增加,导致这些区域耕地细碎化程度加深,耕地空间呈收缩状态。
耕地撂荒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撂荒地增加直接导致农作物有效播种面积减少,耕地基础设施毁坏,进而致使农田规模缩减、生产潜力下降。撂荒行为会导致耕地物理结构如田埂和堤坝崩塌,灌溉系统因缺乏维护而失效,不仅削弱了土地的稳固性和水土保持能力,还降低了水资源的分配效率和灌溉系统的整体效能。
撂荒地增加导致农民增收的生产资源减少,进一步加速了人口外流。耕地撂荒导致农业生产资源减少,限制了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或改进生产技术的可能性。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削弱了其对未来改善耕作条件的期望和投资。耕地撂荒还与农村人口流失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农村人口的流失往往是耕地撂荒的诱因之一,而一旦耕地撂荒,又反过来加速农村人口流失,这不仅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还加深了丘陵山区农村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状况。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撂荒地的治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为巩固粮食安全根基,提高土地利用率,各地积极响应,加大力度整治耕地撂荒,发展适合丘陵山区的现代农业,激发农户复垦积极性。
一是采用多技术融合摸清撂荒底数,识别不同区域撂荒成因。组织实施南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调查工作,通过卫星监测、近地面遥感、入户调查等技术手段,初步摸清撂荒底数,构建撂荒地评价与监测平台。
二是因地制宜拓展特色农业,发展适合丘陵山区的现代农业。各地根据丘陵山区耕地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发展南方“水稻+”种养结合模式,如稻虾模式、稻蟹模式、稻螺模式、稻菜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再生稻、耐寒耐旱耐涝玉米等作物的研发,增强作物抗灾耐旱的能力。发展轻巧便携、操作方便的农机装备,探索“天—空—地”一体化无人智慧农场建设,提高丘陵山区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调动经营主体复耕生产积极性。各地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对丘陵山区撂荒地恢复粮食生产、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给予补助,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导向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完善保险政策,尽可能针对丘陵山区耕地面临的自然灾害、野生动物侵犯等风险,设计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切实提升农户保障水平。
四是协调空间冲突,调整自然保护与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扫清丘陵山区耕地复垦障碍。从顶层设计上统筹“三区三线”划定,协调空间冲突。合理处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关系,从单一地类管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个生命共同体保护,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五是整体规划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建设,提高撂荒耕地质量与设施水平。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和连片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推动土地流转,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力度,借助全域综合整治等项目,配套完善灌溉排水、农田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利用率。
内容来自《经济日报》2024年9月26日。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 朱道林

审核 | 王健 

编辑 | 吴昭军

土地学人
发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相关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传播土地科学相关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