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第十届黑土地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梨树试验站举行,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健副教授受邀作题为“梨树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的技术与经营耦合机制”的报告。
本报告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黑土地耕地保育和粮食产能提升协同的梨树模式创新与示范”的研究任务“面向推广的梨树模式创新经营方式与金融保险机制技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报告基于课题组近两年来对梨树县13个乡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追踪调研数据,对黑土区农业生产经营态势进行基本研判。土地配置通过影响生产主体生产决策,对“梨树模式”的效能发挥和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调研发现,梨树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配置方式表现为土地流转、土地全过程托管、农业机械化托管和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并存,且以前两类土地配置方式为主。流转好还是托管好?对两类主要的土地配置方式进行多维度特征对比分析发现(表1),土地流转主导型经营主体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力强,资源整合高效,追求自主经营;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主张实施多元化种植,且常开展副业以增收。而土地全过程托管主导型多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有限,经营相对保守;种植决策仍由农户控制,种植结构单一,以稳收为主,且副业涉足少。
表 1 基于经营主体的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差异比较表
表2 梨树县调研主体2023年土地托管的经营收益核算
表3 梨树县调研主体2023年土地流转的经营收益核算
基于多维对比分析的结果,提出基于风险认知、经营收益与主体行为认知影响土地配置决策框架(图1),并引入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土地配置决策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博弈的动态进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作为两大核心博弈方,会根据各自收益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策略选择。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较于农户对受灾情况下粮食产量波动、租金和粮食价格起伏、经营面积大小的敏感性更高,即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配置决策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并且,调研典型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要素运用情况发现,土地成本在农业总成本投入中占比高达半数以上,加之梨树县农机具更新换代速度快,当地金融保险贷款发展相对缓慢、保险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经营主体前期投资压力大。
图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配置决策框架理论分析
表4 部分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资本投入
从不同主体的生产经营需求出发,探析各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如何选择最佳经营规模。构建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产量最大化三种场景的适度规模测度模型,测度得到各场景下适度规模为200-300公顷之间。
考虑到现实中存在投入折损、产出不稳定等情况,研究认为测算所得土地适度规模与梨树县当前构建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规模相契合,为梨树县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图2 三种场景下适度规模的测度
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情景演化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机制,建议探索构建“政策指引+技术推广+金融保险+规模经营”为一体的技术与经营耦合机制。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改革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金融保险机制则能够有效分散风险、降低不确定性,为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在“梨树模式”技术推广中探索打包“保险+贷款+期货”的金融支持方案是梨树模式升级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流转的稳定适度规模为保险提供标的,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对象,也确保了保险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保险产品为贷款授信,将“梨树模式”的技术生产模式和形成的生产结构和产量保障为保险和贷款的定额基准。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额度与保险赔付标准时,将充分考量“梨树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效率、风险抵御能力及市场潜力,确保金融支持方案与农业实际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形成从“土地配置、生产技术、生产与关乎、产品销售”一体的金融支持方案。整合多方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推动形成政府、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农户等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图3 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