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前沿
撰文 | 苏旭晗
Q1. 您在会上就“基于保留肛门及其功能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能否请您结合研究成果,谈谈当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动态?
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器官功能的保护至关重要,贯穿治疗始终。随着全球抗肿瘤疗效的显著提升,患者生存期大幅延长,生活质量问题也随之成为研究焦点。此次汇报基于团队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如何在保留直肠癌患者肛门及其功能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
未来,包括直肠癌在内的实体瘤治疗,应秉持“双轨并行”的策略,即在追求疗效与生存率的同时,也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当前,直肠癌治疗已进入“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时代,越来越多患者在获得良好疗效后,得以采取“等待观察”(Watch and Wait,W&W)策略,既保留了直肠及肛门功能,又避免了手术带来的损伤与并发症风险。
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完全缓解(CR)率并准确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失,以实现肛门功能的保留,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为此,团队正致力于两大研究方向:一是通过药物整合与分子分型,优化治疗方案;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预测肿瘤预后。
Q2. 对于希望保留肛门功能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制定尤为关键。请问在制定这些方案时,需考虑哪些核心临床因素?
肿瘤位置:根据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直肠癌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下段直肠癌患者面临切除肛门的风险,因此新辅助治疗成为首选,力求达到根治效果;中段直肠癌则需关注保肛术后的放疗问题,以减少括约肌功能损伤;上段直肠癌则更侧重于长期生存与排便功能的保护。
肿瘤分期:早中期(如T3以内)患者可直接手术;而晚期或低位直肠癌则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以“增效、减毒”,提高缓解率,降低复发风险,同时保留器官功能。
患者年龄:随着筛查与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直肠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年轻患者,我们不仅要考虑肛门功能的保留,还需关注生育功能与性功能的保护。
因此,制定个性化方案时,需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以人为本,综合考虑治疗目标与最佳策略。
Q3. 在保留肛门功能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领域,未来有哪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抗肿瘤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安全,避免治疗相关死亡(即5级不良反应)。对于所有不良反应,预防胜于治疗,熟悉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至关重要。
未来,全面、综合性的患者评估与个性化治疗将成为主流趋势。我们中心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尽的评估,即使面对合并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也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高强度治疗。只有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全面的评估,才能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
在新辅助放化疗中,骨髓造血功能损伤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20%-30%的患者会出现3-4级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因此,如何减轻这一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耐受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患者需求的提升,直肠癌治疗已从单纯的肿瘤切除,发展到追求长期生存与高质量生活。新辅助治疗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期待更多新疗法、新药物的出现,使肿瘤治疗、生存期延长与生活质量提升得以完美结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肿瘤中心主任,临床研究中心(含GCP)主任 留学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华盛顿大学癌症研究中心。主持开展的FOWARC研究2次获得ASCO口头报告,OPTICAL研究获2022年ASCO口头报告,并在J Clin Oncol、JAMA、Lancet Onc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7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等。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与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与个体化治疗分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文审核:邓艳红教授
责任编辑:小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