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警示:
本文共计7718字。在阅读过程当中,切勿对号入座。一旦您认为此文涉嫌人身攻击,或是具有不可告人之商业目的,请即刻停止阅读,并退出页面。否则如果对您造成的心理严重损伤,或是给您的精神造成重度不适,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相关后果,将由您本人自行承担,文章作者概不负责。
众所周知,我这个公号创办十年来,从来就没写过一篇儿正经文章。
最近我沉痛的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这种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既对不起家中含辛茹苦养育我多年的老父老母,也对不住曾经苦口婆心教导我多年的建筑学导师。
我爸我妈把我养到这么大,我没能光宗耀祖,反倒弄了个破公号为千夫所指。授业恩师将我带入了正途,我却总不务正业,反而热衷于撰写文章天天喷人。
从业多年,我无颜面对导师。为人子女,我简直大逆不道。
痛定思痛之下,我觉得自己偶尔还是应该做上那么一回正常人,写上那么一篇儿正儿八经的文章——既好让家中老父老母安心,亦不负导师多年栽培之情。
今天就写篇儿文章,分享一个有趣的空间设计方案罢。
这个项目是我们在2021年中旬接到的委托。从前期设计到确定方案,从项目开工到全案落地,从软装整备到完成拍摄,前后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彼时由于正处特殊时期,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业主,设计,施工三方都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与挑战,期间更是经历了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幸运的是,在本案业主与施工团队的精密配合下,经过团队同仁们的一致努力,方案最终于2024年四月完整落地。
这是一个倾注了我们无数心血的方案。
试问,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三年?对于一名建筑师来说,当你花费了如此之长的时间,克服了种种现实困难,期间方案未经任何擅自改动,最终完整落地的那一刻,个中滋味是难以言喻的。
今天一张张的翻看着项目实景照片,胸中当真是五味杂陈。干脆正儿八经的写篇儿文章,跟诸兄聊聊这个融合了私宅与会所的有趣方案罢。
【项目背景】
本案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国家四A级景区——西安世博园之畔,项目地处长安塔脚下,灞河之滨,与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仅一路之隔。
此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变化明显,当地年平均气温在11.3~13.7℃之间,地理位置颇为优越,生态环境极为优美。
本案业主为一家三口。夫妇二人年过五旬,男性业主为西安某知名律所创始人之一,其夫人为某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夫妇二人膝下育有一女,九零后,现女承父业,任职于北京某律所西安分所。
【项目描述】
本案为花园洋房底跃户型。一层室内面积约145㎡,负一层面积约85㎡,室外花园面积约65㎡。
从结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本案一层原始现状为经典的四叶草户型,东南西北四角各有一间卧室,客厅与餐厅位于中心,阳台与厨房南北相对。
负一层空间面积接近百平,但层高却略显尴尬,实际测量仅为4.5m左右。
如果按照常规设计思路,将负一层空间简单的隔为上下两层,很容易因为层高较低而产生压抑之感。
倘若完全不做隔层,固然可以带来一定的舒适性,但却造成了空间的巨大浪费,并丧失了底跃本应具有的空间美感。
所以,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完美的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项目要求】
根据前期沟通得知,业主夫妇在西安当地有多处房产,该处房产并非用于日常自住。
夫妇二人在此置业,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
一是看中浐灞生态区世博园版块与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据了解,业主夫妇均已年近六旬。二人计划退休后便长住于此,日常与三五好友小聚,烹茶煮酒,安度晚年。
二是由于业主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将其打造成为具备高端私人会所性质的私宅,以便为闲暇友人聚会,以及日常商务洽谈,提供一个环境优雅,且具有良好私密性的处所。
因此,本案的设计并非以满足居住条件为首要需求。
业主夫妇与我有着相同的爱好,均热衷于收藏当代茶器。自2012年通过网络与我结识至今,已过去了十余载。
夫妇二人是西安当地资历最老的一批茶器爱好者。也是国内最早一批收藏邹窑,阮窑,九段三大名窑的茶器藏家——相对于如今年轻的茶器玩家们而言,算是不折不扣的老前辈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要论在茶器圈儿里的资历,业主夫妇可能比我还要老得多。当年他们那一批人涉足三大名窑作品的时候,还没有春风,小雅,九段烧。
那时候,春风祥玉还叫老贵,小雅阮窑还在仿古,九段妙手只叫段窑。
在与业主的前期交流中,我们获知了对方对于该案的一些看法和需求。
由于业主早已为其女在西安高新区置有房产,因此,本案的长期居住者,基本上只有业主夫妻二人。
但业主在此特别提出并强调,每当逢年过节时,会将夫妻双方的父母接来此处一起小住,因此,必须在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深入考虑空间整体的采光性和舒适度。
除此之外,业主希望我们能够在项目现有基础上,为其打造一处具备私人会所性质的茶空间。
由于业主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的当代茶器,家中亦存放了数量庞大的老茶,因此,根据业主需求,该空间除要满足其日常会客,商务洽谈等常规社交属性,亦要具备如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陈列,展示功用。
【项目难点】
本案有三个设计难点。
一是单层面积不足,影响人居体验。
从一层的原始结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本案虽然单层面积达到了145㎡,听起来并不算小。但当初在做建筑设计时,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住需求——竟规划了四个卧室。
这就导致整个一层空间,虽然是标准的四室两厅设计,但常规的客厅空间,却根本无法满足业主的社交需求。
而四间卧室当中,除了南向的两间面积较大,能够基本保证长期居住的舒适性之外,北向的两间卧室均有空间不足的弊端——尤其是厨房右侧的那间小卧室,甚至放张双人床都很勉强。
这样的起居空间,临时暂住或许尚可,但必然无法满足长住需求。
至于所谓的主卧衣帽间,客用卫生间,空间狭小的更像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摆设,而缺乏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二是负一层高不足,空间难以规划。
诚如我前文所说,本案的负一层高度只有4.5米。倘若在中间浇筑一层,空间会变得极为压抑。倘若维持现状不变,仅将负一作为单层空间使用——又白白浪费了这接近5米的层高。
如何解决层高所带来的尴尬,让负一层的空间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最为合理利用,当真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们甚至甚至一度考虑过将负一地面继续下挖,借以增加空间层高,只可惜项目条件并不允许。
三是负一空间相对封闭,采光通风较差。
该案为底跃式花园洋房,但其地面以下空间的采光通风,仅靠一扇位于一层花园的条型天窗。
对于使用面积接近上百平米的负一层来说——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常规的做法,无非是在地下空间加装新风系统,来解决空气流通问题。但项目地处北方,春秋两季外界扬尘较大。一旦遇到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即便是安装了新风系统,也难以解决地下室通风换气的需求。
至于充分的采光,就成为了更加难以满足的需求。
【项目思考】
关于这个项目的思考,以及项目最终的解决方案,倘若聊得太过复杂,恐怕大家接受不了,也没有那个耐心读完文章。
因此,我只简单的讲讲三个关键的解决方案——诸兄可以记住这三点,后面再看实景图片的时候,或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首先,既然业主已经明确指出,本案常住人口不过夫妻二人,即便两家四位老人过来偶尔居住,总共也不过只需要三间卧室。
既然如此——要第四间卧室何用?
我们将朝南阳光最好的两间卧室,分别作为业主夫妇的主卧,以及老人房。朝北较大的一间卧室,作为供客人休憩的客卧。
至于最小的那间卧室——我们将其作为了中厨。而将原本厨房位置的墙体打掉,使业主在一层的核心位置,得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觉空间。
其次,既然当前的一层的客厅面积不大,满足不了业主的社交需求。而负一层的地下室又欠缺采光与通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黑暗空间。
扪心自问——要一层的客厅何用?
反复斟酌过后,我们做了一个天马行空的设计。
我们将一层客厅负一层地下室之间的楼板彻底打开,使得原本封闭的地下室,在获得了充分的采光与通风之外,还获得了一个超过八米的巨大挑空。
我们在这个原本属于一层客厅位置的挑空部分,构建了富有空间层次感,并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悬浮踏步,使得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又充满了审美趣味的空间。
我们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在将日照阳光与新鲜空气引入地下的同时,也令原有的客厅空间下沉,使得本只有十几平米的常规客厅,变成了如今将近上百平米,极为震撼的会客空间。
将一层与地下室打通之后,我们重构了地下空间的层高。我们将地下空间重新设计为了两层。局部采用钢结构搭建,最大限度的释放了空间层高。围绕踏步的部分楼板,则使用了混凝土浇筑。
此项重筑工作,虽然耗资巨大且费时费力,但它使得原本高不成,低不就的负一层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将空间之美做到了极致。
倘若不然——要我等做设计何用?
建筑师做室内设计,说得好听点儿,叫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说的不好听点儿,其实属于大材小用。
所以在生活当中,你或许能看到建筑师出于兴趣而转行做起了室内——譬如本案施工团队中的David Lee,就曾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建筑师。
但请相信我——在现实生活中,你绝看不到室内设计师能够转行去做建筑。
话说,David是我的校友,比我大上几届。我们曾经共同研习建筑,也都曾立志在建筑设计领域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
只是毕业后,David最终转向了室内设计施工领域,而我则最终坚持留在了建筑设计的行当。
正是由于共同的建筑学背景,使得我们在这次的项目中配合的十分默契。
在本案中,由我带领设计团队负责主案设计,David带领施工团队负责方案的落地。
在项目的进行当中,我们并没有按照室内设计师的常规思路去考虑问题,而是采用了建筑的设计手法,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构,令原本平淡而乏味的空间能够与人产生互动,从而使冰冷的空间不再缺乏生命力,变得温暖而有趣。
以建筑的手法构筑室内——这既是我们作为建筑师的价值所在,亦是我们与室内设计师的根本区别。
【项目心得】
说实话,作为建筑师,我们一般是不愿意接这类室内设计项目的。
一是因为项目太小,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细节又太过琐碎,整个项目往往耗时过长,最终的设计费用却并没有多少——属实是不怎么划算。
二是室内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缺乏硬性标准于施工规范。许多业主出于价格考虑,自行选择资质不足,或经验欠缺的施工团队,导致项目落地后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我们容易背锅。
三是业主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审美水平与经济能力也有高有低。
有些业主审美水平在线,可就是没钱。他们为了省钱,会在设计完成后各种修改,还会在施工过程当中各种添乱。
有些业主腰缠万贯,审美的眼光却属实是令人难言。即便他让我们赚钱,但这种项目做的实在令我们痛苦和心烦。
而三年前,我们之所以最终选择接下了这个项目,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为业主与我相识多年,对于我们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能力拥有绝对的信任——他们不会对我们的耗费心血所作出的设计方案,指手画脚的瞎提意见。也不会在施工过程当中自作主张的减配省钱。
二是基于对业主经济实力了解, 我们完全可以确信,自己花费无数时间精力做出的这套方案,最终能够完完整整的成功落地——对于一个半生致力于设计的人来说,这远比设计费来得更加重要。
三是因为业主和我拥有共同的爱好,多年来在茶器圈儿里也一直非常投缘。作为一名茶器藏家,或许在我的潜意识当中,冥冥中也想完成这样一个纯粹为了茶器与茶而生的空间。
能够将自己为之付出半生的爱好,通过这种形式向世人呈现与表达出来——与我而言,便是此生最大的幸运。
如今回头想来,我们这类做设计的人,或许还是太过感性。生活中缺乏理性,接项目全凭心情。
仅仅因为当初的一次投缘——我们便耗费了整整三年。
说了这么多,想必诸兄也看得厌倦了。一谈及专业,人便总不由得啰嗦了一些。毕竟做了半辈子设计,有时情难自已,也在情理之中,还望诸兄见谅罢。
接下来就着图片,聊聊本案的具体细节罢。
平面布置 FLOOR PLAN
△ 1F 平面布局图
▽ 项目实景视频 :
我以为,好的设计,会激发建筑的二次“新生”。譬如这样的一所私宅,不过一墙之隔,室内外的边界感,却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消隐。
空间之外,是每个人不同生活方式的延展。空间之内,亦不仅仅为了“住”的基本需求。
本案为230㎡复式底跃,4.5米的负一层空间“高不成低不就”,我们以不同的高端节奏,设计的笔触在空间中有计划的“拔高或压低”,成就空间的丰富储纳和多功能使用,每一寸空间都被设计充分“调动起来”。
BROKE GAME
【破局 · 再重置】
居住的需求,必须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本案虽然常住人口为2人,但是因双方父母的不定期居住需求,因此要考虑采光和舒适度。
作为底跃户型,我们在设计之初先将地上的一层空间,定位为家庭成员的主要睡卧和生活区域。
最先做的工作,便是破局。
原始一层四室两卫,房间、卫生间面积都非常小,没有储物空间,而入户仅1米宽的楼梯,窄且陡。
我们打破了原始客厅格局,将楼梯移位至房屋中轴,依托主承重墙,以若隐若现的姿态,延展每层的不同动线,将四室改为三室。
主卧双层套于大空间中,公区的楼梯动线链接上下,主卧的楼梯动线成为“楼中楼”;
磐多魔材质的大面积使用,使得叠级楼梯质感“通透”。楼梯的扶手结合功能,随着不同的并行空间变幻,可以是书柜、书桌、可以是装饰的窄框、亦可以是借景的玻璃。整体空间的透视关系,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MULTIPLE FACE
【功能 · 多样面】
本案原始空间的厨房非常窄小,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位置重置,功能扩充。
我们将原始一层的小书房改造成为中厨空间。我们将原始的小厨房打开改造成为开放式西厨,延展岛台,与餐桌并列。
自然木质和磐多魔的水泥质感碰撞,石木成诗,温柔了家,也温柔了我们自己。
户外的庭院中的美景亦不可辜负,我们在公共空间预留开放式书桌,可工作可阅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下午茶。
我们为业主预留的两个老人房,舒适而又安全。
便捷性和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思考根本。公卫的原始条件很小,考虑到浴室空间要宽敞,因此,我们将浴室做成干湿分离的内外两部分。
在设计中,将洗手池紧贴西厨岛台,形成有效穿插和链接,通过黑色点缀,空间的整体感和功能性都得到了升华。
我们将原始一层的阳台与室内打通,经过改造并入老人房。通过这种设计,拉长了一层的核心区域,使其成为休闲区,并与庭院相连。
阳光正暖,茶香氤氲,躺椅上的片刻小憩,便是我等凡人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DUPLEX
【内置 · 楼中楼】
原始空间被“破局”后,一层并不能满足主卧套房的条件。因此,我们为业主夫妇做了全新的考虑。
既然不能横向拓展,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手法,改变空间的呈现方式。我们将主卧空间通过建筑的设计手法,进行了纵向延展,以“楼中楼”——这种内夹层的形式进行设计思考。
我们将主卧靠窗位置的楼板打开,在主卧室内增加了一梯踏步。
我们将睡眠和马桶设在一层区域。通过踏步向下延展的夹层,则成为主卧的衣帽间和浴缸区。
通过纵向空间的设计,既满足了业主日常的便捷使用,又满足了主卧套房的格调和丰富储纳。
站在此处,推窗俯瞰,负一层空间便可尽收眼底。
一扇小木窗,上下便有了动态的“生趣”。一处景观池,一方枯山水,便将主卧的氛围感营造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MUTIMOTON
【完美 · 多动线】
诚如文首所言,因为原始的负一层空间仅有4.5米,对于搭建两层来说,层高并不是优势,但是不用又很浪费。
我们在此处展开“几何”的魔法排列,在夹层的搭建中,结合预设的功能间进行了不同高低的搭建。
首先解决的是通道的问题。
在我们的设计中,地上通往地下的空中通道,不再是单一的公共通道。它在连接上下空间的同时,亦承载着健身房的功能。
我们将主卧通道与之相接,搭建两边,一边是主卧衣帽间,一边是健身空间,中间部分挑空,就此形成的一道完美的空中动线;
由于夹层区域的层高较低,动线下的区域被设计成为一方小茶室,结合低尺度的层高,日式的小茶室与负一的水吧“两两相望”,大尺度赋予了空间满满的呼吸感。
RUNNING FIT
【起承 · 又转合】
在整个方案的思考中,无论拾阶而上还是顺阶而下,我们都在大把玩转建筑的几何魔方。
楼梯连接地面的第一阶尺度,都被直接融合在周边的空间关系上。下至负一的楼梯,自动延展成为水吧台和电视台。我们充分利用了楼梯下方的空间,借着此处高达八米巨大挑空的采光优势,使得水吧为负一层的整个空间功能,做了巧妙的匹配。
我们令空间在每一个动静之间,都有了情境再现。
我们将统一的材质一用到底,没有画蛇添足的冗繁修饰,设计手法固然干净利落,但在设计笔触落地的细节上,又有了多样的展开。
我们希望这样的一个空间,功能和观赏性兼具,实用与品质感相间。
NO LIMIT
【情境 · 不限定】
作为整个项目中最为出彩的负一层空间,我们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要求使其满足6口人的日常居住和丰富储纳,以及空间设备等的安放。
我们做设计的思路,从来不是将设计之余的空间进行二次处理。我们是在设计之初,便有“企图”的提前预留空间。
业主夫妇业余时间热衷于茶器收藏,同时也酷爱茶道,工作之余时常邀请三五好友茶聚。因此,业主希望能够将负一层,打造成为具有私人会所性质的纯净茶空间。
设计源于需求。我们凭借此处挑空的采光,加上博古架的背发光设计,将茶器的收纳与展示融为一体;建筑的思维不仅穿插于设计当中,建筑的元素也得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空间的另一面墙上,我们则以建筑上常用的清水混凝土打造了一面清冷而另类的博古架,它令整个空间的质感自然过渡,仿佛这些构建原本就是这空间里自然生成。
规律而富有韵律感的“缝隙之美”随处可见,令到访者无论身处几层空间,都仿佛与建筑进行着通透的互动。
NATURE
【自然 · 在其中】
室外庭院的景观设计,亦是我们经过成熟思考后的体现。我们试图通过统一的材质,使空间室内外在视觉观感上得以联通。
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我们综合考虑了北方的生态气候,在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更多的做了硬化处理。
我们并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试图让这一方小小的庭院,成为居家生活的户外延展。
极致的简单,是生命中拒绝一切冗繁的设限。极致的设计,是骨子里关于生活的无限热爱。
关于本案的庭院景观设计部分,我曾在去年撰写过文章——《一个小方案》。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点击标题跳转阅读。
有人曾问过我,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建筑空间的设计?
坦率的讲,我的设计生涯走到今天,就像本案当中那地下空间的层高一样——高也不成,低也不就。
终其半生,我也未能在设计领域取得什么了不得的成就。但倘若让我就此放手,我又实在难以割舍这半生的羁绊。
于我而言,建筑或许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书。它忠实且毫无保留的记录了我们想讲给世人的故事——但只有空间的主人能够倾听。
对于建筑的设计,更像是在绘制一幅生活的画卷。它不仅仅是堆砌砖石,更是编织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每一座建筑的空间里,都承载着建筑师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自身宏伟目标追求。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让身处这些空间当中的人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这,就是建筑之于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今天的文章到此为止。感谢阅读。
【附录】
项目类型:复式底跃
项目位置:中国西安
室内面积:240㎡
庭院面积:65㎡
项目造价:2180000RMB
设计费用:220000RMB
项目周期:32个月
主案设计:还我裤子
细节深化:David Lee
现场管理:张鹏
景观施工:江文
建筑摄影:任东
场景道具:还我裤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