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華編”《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校點説明
职场
文化
2024-07-01 10:40
北京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校點説明
《儒藏》“精華編”第85册《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書影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孔廣森撰。孔廣森(一七五三—一七八六),字衆仲,一字撝約,號顨軒,因追慕鄭玄,故堂名儀鄭。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代孫,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孔廣森性聰穎特達,嘗從戴震、姚鼐問學,經史小學,無不深研。又曾就學於著名公羊學家莊存與,精《公羊春秋》,撰《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書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多獨到之見,是清代繼莊存與《春秋正辭》之後的第二部公羊學著作。又精音韻,有《詩聲類》十二卷,對古韻學多所發明。另善文學,工駢文,有《儀鄭堂駢儷文》三卷,論者以爲兼有漢魏六朝初唐之勝。另著有《大戴禮記補注》十三卷《序録》一卷、《詩聲分例》一卷、《禮學卮言》六卷、《經學卮言》六卷、《少廣正負術内篇》三卷《外篇》三卷及《儀鄭堂文集》二卷、《儀鄭堂遺稿》一卷、《勾股難題》一卷、補注北周盧辯注《曾子十二篇讀本》一卷等。著述輯爲《顨軒孔氏所著書》,有嘉慶二十二年曲阜孔氏儀鄭堂刊本。《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凡十一卷及敘一卷,以十二公爲順序,在何休《解詁》的基礎上,採用訓詁考據的方式重新注釋《春秋公羊傳》。此書不專主今文經學,採集漢、晉以來注釋《春秋》之書,兼取《左傳》、《穀梁傳》,凡是經義「通於《公羊》」者,均予採録。孔廣森考證何休《解詁》得失,認爲何氏對《公羊》所作的發揮「往往爲《公羊》疚病」,對《解詁》中「非常異義可怪之論」一概不取或重新加以闡釋。如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孔廣森申《公羊傅》意認爲「王」當「文王」,以爲魯國循守文王之法,從而否定何氏所主張的「王魯」説;孔廣森參照荀崧的看法,否定何休所總結的「三科九旨」説,闡釋爲「《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絶;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此三科九旨 」。其新説探賾索隱,品類條析,然亦不無牽强附會之説。在《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中,孔廣森又針對當時樸學家們專重史事、忽略史義的觀點提出批評,認爲孔子據魯史修《春秋》,所重者在於義旨,强調「詞以意立,意以詞達」,認爲《春秋》所表達的義旨足以昭示千古。孔廣森又提出經史之間的差異,認爲「經主義」,文雖簡而義廣,而「史主事」,敘事務求詳明,兩者之間性質殊異,不可比擬而論。孔廣森雖然强調「《春秋》重義不重事」,主大義不主微言,但由於受到樸學考據治學方式的影響,決定了其治學途徑與其他公羊學家大異其趣,從而導致《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並未能真正接續公羊學的統緒。孔廣森採用訓詁考據的方式來注釋《春秋公羊傳》,其學術主旨在於調和今、古文之争,但這樣一來反而拋棄了公羊學説的菁華,忽視了公羊學與政治的密切關連性,其所得到的結果與其所希冀正相反背,既無補於古文,又混淆了今文學的公羊家法。《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有嘉慶二十二年曲阜孔氏儀鄭堂刊本和學海堂《皇清經解》本。此次校點依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的嘉慶二十二年曲阜孔氏儀鄭堂刊本爲底本,以一九八八年上海書店影印的學海堂《皇清經解》本(简稱「學海堂本」)爲校本。全書引文及人名、地名避清諱或孔子諱者,如「弘」作「宏」、「曆」作「歷」、「丘」作「邱」、「玄」作「元」等,逕回改,不出校。(録自《儒藏》“精華編”第85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