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部类主编访谈:冯达文先生

职场   文化   2024-09-14 15:05   北京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儒藏》“精华编”部类主编访谈:冯达文先生



采访人:

冯先生好!您作为我们《儒藏》精华编的主编之一,在《儒藏》精华编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想知道您是怎么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的,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冯达文:
当时是汤先生直接打电话给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参加这样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汤先生对我们那么关爱,所以我一定要参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的学子得到锻炼,所以我们十几个学子就一块参加了这项工作。

学子们文献功夫参差不齐,有的是文献功夫很好的,像现在已经做教授的张永义和周春健,他们的文献功夫很好,他们一次点校后就通过了。但也有几个在读的博士生,他们的训练会弱一些,所以跟这边《儒藏》中心有过反复的讨论、沟通。还有一位参与者觉得太难退出了,我们只好请另外一个学人再搞。大概有这样一个过程。

采访人:

现在我们《儒藏》精华编的国内部分已经全部出版了,您对工程的质量和意义有什么评价吗?

冯达文:

实际上我自己没有做很多工作,主要是一帮学子们在做。据学生们反映,质量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作过比较。我们主要是做明代文献,有些学者对阳明后学做过点校,我们觉得还是《儒藏》的点校质量比较好,都比较满意。

这个工作的意义,可能首先是我们的学子得到锻炼了。因为做中国哲学的博士或者教授,如果在文献的点校方面没有过关的话,那么学问会很难做下去的,这是我们学生方面的好处。

至于《儒藏》的整个点校工作,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我们知道,道教有《道藏》,佛教有《佛藏》,儒家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最深刻,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的著作出版,那是很遗憾的。所以汤先生承担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我们都非常敬佩。儒学对中国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我自己的一个概括,它实际上是守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知道西方古典哲学认为生活世界是杂乱的,不完美的,所以他们追求理念或者形式,以为在自己编织的理念或者纯形式中,才能够找到普遍与永恒。实际上他们是把理想跟现实分为两节的。西方古典宗教更加强调真善美是在神那里才能找到,而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带有罪性,充满了邪恶的。他们是强调人跟神、灵与肉的二分,耶稣基督有句话很典型地表现了这种观点,就是“我们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理想的国度跟现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儒学不然,儒学回到人,回到人的生活世界。像孔子讲的“不知生,焉知死”,还有“敬鬼神而远之”,那是要把宗教的那个层面淡化。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学者经常随时随地指点人的善良本性和德性,这是回归与守护生活世界。他看到,生活世界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干嘛要去把我们的理想寄托到一个异在的世界上呢?这是儒学的一大长处,就是守护人和人的生存世界。

我们的儒学,其实不仅在营造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近代以来,西方神的观念淡薄了,也回到人,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其实是分子式的或者原子式的个体,而且是一个个功利个体。就因为他把人看成自利个体,才导致了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比较起来,儒学所看重的人,是人的群体生活。在群体生活中,我们自然就会有亲亲之情,对他人会有仁民爱物之心。有这样一种亲亲之情,有这样一个仁民爱物之心,我们人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社会就可以建成为美好的社会。面对现代世界的冲突性,儒学对未来世界的走向会有重要的指点作用,我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儒学的意义的。

采访人:

《儒藏》做下来实际上属于一种很基础性的古籍整理的工作,您觉得这种基础性的古籍整理工作,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它的意义在哪里?
冯达文:
我们回到我们的古典文献中来,实际上就回到我们的根,我们从本根成长起来发展过来的。我记得写过犹太教史的布伯,他很喜欢用“血脉”这个词来讲他们犹太教的传统。实际上我们每个民族都是从远古时期发展过来的,我们的血脉是从那里承续与延伸过来的,如果没有很好地继承我们自己的血脉传统的话,我们就丢失了我们的魂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回归到古典,点校《儒藏》,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冯达文先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儒藏》“精华编”子部儒学类性理之属(二)主编)


北大儒藏
介绍《儒藏》动态,发布《儒藏》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