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可以查看本系列更多文章
“每一天,站上更高的点。Get better, q.d.”
这里是JANUS
也是B站up主@JANUSBANANA
现在专硕在读,更新可能不太规律~
问起大家对内外科的看法,自己身边有同学觉得外科太累,内科比较适合;有的又觉得内科收入不够,外科更好;又或者,退一步选择辅助科室,更符合对职业的期待。
不过总体而言,大家对外科的认识基本都是:工作比较累,临床用药方面没有内科那么精细,但收入不错,动手操作多,成就感强,疗效直接快速等等。
这些观点都没错,不过在进入临床之后,自己也有了其他的体会,今天就和大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外科医生的一些职业特点。
希望大家,尤其是还在学校的医学生们,在选择之前能知道更多,也许未来就能更少后悔。
虽说外科医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手艺,但再好的手艺也必须依托于医院、依托于科室。医院平台的高低几乎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如果医院本身平台不够大,科室水平支撑不起来,那几乎接触不到一些富有学习价值的疑难病例,手术种类和方式也选择有限。
在当前大医院争夺小医院资源的背景下,老百姓需要开刀也都争着去大医院,很多小医院的外科病人量不多,手术量,手术种类,手术方式受到限制,只能做常规手术。
正因就业所在医院的水平几乎决定了自己的上限,所以前期读书读研的努力非常重要。躺平党当然问题不大,不过对于有追求的人,想够到高水平平台的门槛,然后跻身一员,是很辛苦的。
相同的情况当然也存在于内科,只不过受到影响的程度可能稍小一点。
介入、腔镜、达芬奇、显微镜、纤维镜等等手术器械,刚刚推广开来的时候当然争议不少,有时候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但这就是外科发展的趋势。器械的创新引领手术方式的改变,给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虽说很多手术用老旧的器械就能完成,但从效率,并发症、新人上手等方面上看,有好的器械对于手术改进和迭代还是很重要的。
而购买医疗器械,小到电凝头,血管夹等等耗材,大到显微镜,甚至是达芬奇机器人,都不可能脱离医院本身。
医院水平如何,重心在哪里,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是否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医生决定不了的。选择了入职的医院,有多少器械,就决定了自己能施展拳脚的舞台。当然,改良现有设备、提出发明专利、或者申请设备购买,也都是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毕竟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前期经验的积累和长期的观察思考。
总之,很多器械耗材对手术影响极大。脱离器械的外科医生是不存在的,没有ECMO就不可能放心搞心肺移植,没有骨水泥就很难处理脊柱骨折。
此外,耗材不仅影响手术,也影响绩效,这个大家都懂,诸如心内介入,骨科等,集采的冲击是巨大的。
本科的外科手术操作课程刚好因为covid变成了线上课程,手术练习器械虽然很容易买,但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线上上课的效果十分差劲。
上过临床,想学手术的医生肯定都知道,看课本不如看手术视频,看手术视频又不如现场观摩,现场旁观又不如做助手。
最快的学习方式莫过于有一个前辈带领,从术前评估,手术设计,到术中意外的处理,术后观察治疗,康复,全方位带教,然后在监督下自己操作。
反过来,如果没有一个有水平,负责任,肯教学,肯放手这4点合一的上级,手术的学习就不可能顺利,甚至费力不讨好,十分耕耘,一份收获。
医疗系统的派系很多,同个导师手下还可能有不同派别,团队的上级很大程度影响着、甚至决定了下级医生的职业轨迹,更别说不同派系可能还存在矛盾和竞争。因此,站队是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网上,尤其是丁香园等论坛,可以看到大量外科医生的牢骚,抱怨上级只手遮天包揽手术,不教,也不放手。确实,刚刚起步的外科医生是很依赖上级的,对于想要进步的外科医生来说,遇到好的导师和团队真的值得终生感恩。
这是医生的通病,只不过外科医生会更加明显。
外科手术如果个个都像医学院的考试一样是标准病人,那根本不需要用心,而正是外科手术灵活多变,才让那么多人对外科着迷。
每天看病,评估病人,做检查,设计手术,手术排挡,等手术,手术处理等麻醉等等都是必要但耗时的,而且很多时候无法估计。
手术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意外,外科医生肯定遇到过在手术快完成时出血,或遇上难题,最后处理了半天才下台的情况,特别崩溃,但往往这些意外和踩坑时刻也是成长最快的时间。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对手术重视的医生,包括行业大牛,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手术打转。比如看手术、学手术、做手术、改进手术。留给自己、家庭的时间真的不多。选择了外科,选择了追求手术,意味着其他方面的牺牲,人精力有限,手术能力一流,其他方面就不要追求太多。
至于手术、科研、科室管理等等各个方面全能的人,从统计学上看是少数中的少数,对这样的人,真的无比佩服,可能他们是真的完全热爱这样充满手术、会议、研究的生活,生活无需别的佐料。
算上应酬,下班之后做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等等,生活的自主时间就更少了,大部份时候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事项上奔波。更别说临时有病人需要急诊手术,或者上级拍了拍肩膀说:“这个手术你跟我上”,“你要过来帮我一下”等等,一个电话,一个值班,一台手术,难得的休息就没了。
总之,外科医生也许很潇洒,风风火火,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个人能安排的。生活中充满了“things to be done”,而不是“doing something”。
综上所述,新人想成为临床强悍的外科医生,埋头苦练那是一回事,平台、器械、团队、上级、精力管理等等,没有人情世故的帮助,是很难的。
不要对外科有太多幻想,无影灯下忙碌的身影没有那么多辉煌,大家各有各的苦,潇洒的背后也要看着医保局、卫生局和医院行政科室过日子。
对于大多数非医二代、没有靠山的医学生来说,想凭自己闯出一条路,大概要花很多时间读研究生,做课题,写文章,申基金,评奖项,找到愿意相助的导师,加入团队,做一些和临床、患者、手术无直接相关的事情,跻身大医院,可能还要做几年博士后,才能求得一个施展身手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求得前辈指导,在大医院复杂又严苛的考核系统中生存并进步,才能慢慢上路。
当然,自己的说法也有些片面,退一步,去地方医院,或二甲之类,虽难以拥有最新设备,更难以做新技术的尝鲜者,但踏踏实实掌握一些方法成熟的手术,一样了不起。
路有很多条,看自己怎么选。
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还在学校的医学生们,在选择之前能知道更多,也许未来就能更少后悔。
THE END
Ok那么本期推文就到这里啦!
感谢你看到这里!留言一句
“我读完啦”
让我知道,可以吗?
求点赞,求关注,求分享!
做大家读医的同路人!
“每一天,站上更高的点。Get better, q.d.”
声明:
1.本文的文字部分,以及插图下方中标注有“作者原创”的部分,均为作者原创,保留一切权利,不得在未经作者同意时,以任何形式转载,二次创作等。
2.本文未标注“作者原创”的插图来自于网络,仅供分享学习,无商业使用目的,如有侵权,请邮箱告知,作者将尽快处理。
3.本文封面来源:作者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