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学生笔记系列的第3篇文章!
点击上方卡片,可以查看往期推文~
Hello大家好,这里是Janus,
一个大五医学生,欢迎来到本期的推文。
新年新愿景
先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然后才是什么学业进步,工作顺利hhh
2022
又是做自媒体的一个新年头~
新的一年,同努力,共进步!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say early!
Be the best version of ourselves!
写在开头
承接上文,本期来谈谈自己平时做笔记的习惯。
如果还没看过上一篇,可以点击文章开头卡片查看~
本文的目的是和大家分享下自己是怎么利用上文中提到的设备,APP, 以及技能,在各种场景中记录笔记的。
这里的笔记,当然是一次笔记。
如果你看过系列中第1篇文章,应该会记得,我把笔记分为一次笔记和二次笔记。
一次笔记实现的,是从0~1,从“没概念”到“知道有这个东西”这个过程。一次笔记内容来源极其广泛,包括但不局限于课本,也很零散。
而二次笔记的目的,是实现从1~100,让自己深入理解知识,化为己用。做完二次笔记就要能理解,能讲解,甚至可以应用到实际,或者触类旁通了。
有了一点点铺垫,让我们开始吧!
推文很长,希望读完之后,自己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吧!
下次推文我会写短一些,或者以分part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大家怎么想呢?
目录:
见习实习
看视频网课
看课本书本
其他(听课,PPT等)
1 见习实习
作为医学生,在临床的时候,常常会收获新知识新想法:
老师就病例/病人随机谈谈Ta的经验;
小讲课分享临床诊治思路;
床旁问诊/检查/讨论发现新的知识点;
自己在实践中遇到不认识的商品名;
看到某些病人,发现很典型的表现...
这些零碎的知识,以前没有好好珍惜,现在想起来,其实都是最实用的知识。真的挺后悔大四备考USMLE时候,见习没有随时记录,常常是在复习自己的东西。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轻信自己的大脑,这些小知识点,真的一下子就忘了hhhh
因为在患者或者老师面前用手机不是一个特别礼貌的行为,我们可以用本子或者iPad简单记住几个关键词,好不好看不要紧,自己看得懂就是王道~
而说起手机iPad录音,虽然这看似方便,实际可能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偷懒方法:
录音没有重点,是机械的记录,不像我们手动抓取,有一个思考过滤的过程;
录音后要做笔记或者整理很困难,同时还需要花时间再听一遍,不能倍速播放。而如果手写笔记,看着关键词自己回忆,也是一个巩固记忆+学习思路的方法;
退一万步说,录音本身不太礼貌,自己以后带学生和看病人,我也不希望有人未经同意就录音,哪怕只是个人学习使用;
当然,如果情况允许,用手机打字也是可以的,但在打一些术语的时候,可能不如手写的快。
有了这些关键词,我们在忙里偷闲或者中午休息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整理出来,晚上再去详细查阅这一些知识。
最后,这些知识点会融合进入我们的笔记体系,这时候有人问:这份笔记的内容是哪里来的?我们就会说:这份笔记不来自于一本课本,而是融合了各方信息诞生的!
在看病程,开医嘱的时候,遇到有不懂的术语不懂的药物,可以用手机拍下来或者用纸记下来~
在方便的时候,就用丁香园的用药助手app查看一下。
中文全名
中文商品名
英文全名
英文商品名
如果是检查/术语/习惯用语,比如各种三联征,各种组套,我也会尽可能记下来:
传染病八项全阴性是好事吗?
爸妈口中说的大生化组套,小生化组套是什么?
为什么心功能肝功能是一个组套?
懂得商品名,检查,和一些术语,也是我们的基本素养呀!
在临床,每天干的都差不多。重复的生活可以很单调,但我们也要尽力去思考,在日复一日的相似中挖掘信息,总结心得体会。
在问病史的时候,自己慢慢掌握了思路;
或者在换药时,终于明白了怎么做才能够更高效,更无菌;
或者终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好的小习惯;
比如,要问诊一位宝宝发育是否正常,问爸爸妈妈几时抬头,几时独坐,他们可能都不记得了。
但是说到几时会喊爸爸妈妈,几时会单独走路,基本都记得。
或者,如果一位宝宝20个月才会自己走路,这是不正常吗?我们应该要问问他的父母。
因为如果父母小时候学会走路比较晚,现在完全正常,那这个小孩也很可能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提升效率/业务水平的小技巧记下来。
只有不断观察自己,记录自己,反思自己,然后再改进,才能每天进步一点点!
老师可能会讲很多鉴别诊断/临床路径/文献指南/药物详细用法等等,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比较细致,记下来也许一时难以理解,如果不能完全记录,了解一个大思路也够了。
比如我们可以不阅读指南,但是提起癌症诊疗指南,我们不能不知道NCCN;提起COPD,我们不能不知道GOLD等等。
比如,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为何kawasaki病的临床路径为何要指定一些检查?是为了和什么鉴别等等?
比如,34wk的孕妇住院,为何要用地塞米松?为何要肌注而不是静滴?如果疗程还没用完,宝宝就已经分娩出来,后续要如何治疗?
不要把各种小事当做理所应当~
2 看视频/网课
也许是为了方便不同层次人群,也许是为了方便在线听课的人能够及时记笔记,我所下载到的网课一般都语速较慢,因此,自己平时在看的时候一般都会放倍速。
自己会将重要的图表或者PPT截图保存下来,后续复习的时候,就不用再打开视频,拖动时间线,而是直接对着截图回忆和理解。
iPados15可以直接复制图片里面的文字,所以我把这些截图保存到相册之后,只需要打开相册就可以直接复制文字,然后将它整合到自己的笔记里面。
对于一些整理得相对完备的图表,我会直接将它以图片形式复制粘贴到笔记;而如果这个图表还不够丰富,自己还想再加东西,那就自己制作一个数字版的表格,以便未来插入新的信息。
网课往往会穿插一些练习题,这些都是经过挑选的,值得我们去推敲每一个选项的题目。所以一般我会将这些题目保存下来,然后将它制作成一份PDF,再压缩一下大小,保存为习题库。
3 读书看课本
对自己来说,没有背景知识,没有大的整体认识,直接啃课本真的很无聊,一看就困,一困就效率极低。
因此自己的习惯是:先过一篇课本,知道在讲什么,第2遍才开始详细阅读。
第二遍的时候,我会事无巨细的把每一句话读过一遍,并做好必要的高亮,目的是标明出一些关键的语句,目的是能够让自己快速回忆起知识点,或者把几个小点串起来。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在课本上面涂了高亮之后,回头看课本就只会注意这些高亮的内容,而错过了其他的信息,那么我在复习课本的时候,就会刻意,看着这些我高亮的信息去回忆那些剩下的内容。
对于重要的课本,我还会加入第3遍:将课本上面的文字,复制或者打字添加到笔记中。
自己平时看的课本很多是中文,而自己的笔记又是英文,因此我会直接用英文,自己表述,相当于练习盲打+翻译。时间一长,中英互译就不是一件困难事,看文献也就快得多了。对于笔记的语言,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说说用英文做笔记的好处。
这个3遍读书法对自己来说,效果还算不错。
粗看一遍,有个大概的了解;
细看一遍,有了基本的理解,并挑出了重点内容;
再读一遍,通过自己的整理,找到思路,把书本变成框架。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做笔记之前要花很多时间多次阅读
有部分研究表明,re-reading(重复阅读),highlighting(画高亮)和summarizing(总结)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部分课程不太重要,没必要/没时间去这么折腾
自己有时也会感觉这种方法不够高效。因此我也尝试过别的一些方法,但每次改变,还真有点无所适从,觉得心里虚虚的。
所以,我还是把自己最习惯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对于不是很重要的课程,自己会把第2遍省去,也就是翻阅一次,然后不做高亮直接对着电脑打笔记。
比如说耳鼻喉科,寄生虫学,我只需要考一门考试,后面就几乎用不到。
同时这些内容也不是很好理解,不如病理生理等等那么有启发意义。
因此直接做笔记,留在笔记里面的就是原本应该画高亮的内容。
后面要复习,就可以不用回看课本,而是直接看笔记~
对于课本中的插图和表格一般我都会截图,然后插入到onenote里面。
4 其他
惭愧的说,其实自己基本没有听老师讲课的习惯,而是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来学习。
为什么呢?大家具体可以看看我的这期视频哈哈哈~
「瞎唠嗑」逃课还是好学生吗?逃课是为了学习!?
简单来说:
如果按照课程表的话,一天要上好几门课,但是我倾向于将每天的大块时间只应用于一两门课程,专心整理笔记。
上课40分钟里面,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能够促进我理解的内容,可能也就只有一两分钟,甚至一两句话。
有的老师其实不是很会上课,如果自学能力足够,懂得挖掘知识,并且有足够的代替资源(比如网课,google,课本等等),其实真的可以不用听课。
一般而言,每次开学,老师进门,我就会稍微看看他的PPT,听听他讲课。如果达不到我的预期,我就会毫不犹豫的戴上耳机。
可能自己对老师的要求太严格了hahahahahahahaahahaha,一般自己不会听课,也就不会把老师的话记下来。不过如果大家身边有好老师的话,那还是要好好听课的~
对于学校的考试,PPT应该是最好的,最有针对性的资源(应该是吧哈哈哈)
一般,我会提前下载好去年的PPT,统一命名整理好,用Acrobat统一转换为PDF,以压缩文件大小,节省空间。同时acrobat还是比较靠谱,压缩出来的PDF中的文字99%的情况下是可以复制粘贴的。
由于自己把课本这种一手资料排在首位,而老师的PPT仅仅是对课本的总结,所以大部分ppt我都不需要预览,而是直接翻阅+记录部分重点到笔记。
由于平时自己有看课本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假期,自己已经看过70-80%下学期的内容;在新学期的开头,我会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所有课程的ppt整理一次。这样,整个学期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可以按自己的节奏来(其实就是复习USMLE了哈哈)
一句话:PPT必须看,但是大部分PPT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钻研,看课本更加全面,更能协助理解。
上期文章提到了,YouTube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资源库。有很多免费网课和演示视频,可能太过硬核,或者有点令人不适,在国内视频网站并不能被公开,所以有条件的话,真的可以看看YouTube。
比如你知道同样是跌倒发作,肌阵挛的跌倒发作和失张力的跌倒有何区别吗?
去搜搜YouTube的实拍视频,可能你会有新发现~
如果有好的视频,我一般会将它下载保存,或者将它的网页链接保存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然后命名,方便查找复习。虽然我发现自己回看的几率很低,但是下载下来有点安全感!因为一旦错过,再找回来可能就很难了~
如果是网页图文的话,我会直接将它的内容复制下来。具体内容可以参照我的新视频:
「笔记」我是怎么从网页整理笔记的?配合公众号推文食用更佳~
谷歌图片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演示/流程图,自己也会将它放到笔记里面。百闻不如一见,看见真的印象深刻。
关于如何利用google,大家还可以查看我的这个B站视频:
【医学生】如何用Google高效搜索资源!每一次检索,都是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关注我的B站@JANUSBANANA,看更多视频呀~)
感谢你看到这里!
如果你看到了,不妨回复一句“我读完啦!”让我知道哈哈!
还是要多嘴一句,文章中说的,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自己平时做笔记,还是可以发现有很多不成熟之处,需要不断改进。
不过自己的目的本来也就不是给大家指导,而是真实的,真诚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我想做的,不是大家的“导师”,而是陪大家进步的“同路人”。有不足,有优点,走过弯路,吃过亏,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所以,一起加油吧!我期待你的分享!
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把文章分享给身边的人,分享到朋友圈,能帮到更多的人是我的愿望~
如果你觉得喜欢,还可以点个赞,甚至关注我的公众号,或者我的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