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都是反达尔文主义者?

文摘   其他   2024-07-26 18:01   广东  

点击上方卡片可以查看本系列更多文章

每一天,站上更高的点。Get better, q.d.

这里是JANUS

也是B站up主@JANUSBANANA

现在专硕在读,更新可能不太规律~

这是一期“废话”推文,但自己还是想发~



01
抛出问题


自己曾遇到一位遗传学教授,他下课前的一句话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我们治病救人,确实是救了很多病人,从遗传学上看,我们是不是留住了很多不好的基因呢?”

他面带微笑说完,没有给出回复,言下之意,要我们自己去思考。



02
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咱们身处的是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卷的社会。这个社会对大到企业,到个人,小到我们用的每一个物品,都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态度:

刷题这块市场,医考帮不拿下,蓝基因和丁香园就会瞄准发力;

医院规培这块地方,不愿意干,有的是人干;

衣服老化了、坏了,不会给一个修修补补的机会,直接会买一件新的取代。

于是我们深深陷入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漩涡,深受功利主义、相对主义的困扰。

我们不得不和别人卷,必须要比别人强;和自己卷,必须要一天比一天进步。甚至会给自己树立敌人,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中的“千人”,比如考验笔试面试的竞争对手。

天天说优胜劣汰,但我们的优秀与否,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决定的,只有相对“优秀”才能适者生存,其他的就应该被淘汰。

是的,或者我们还没有残忍到说出“落后就会被淘汰”的话语,但我们每次做选择,至少是重大选择,底层的逻辑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03
医生是反达尔文主义者


存在即合理,假设这样的达尔文主义真的是完全正确的,那我们医生岂不是天生的“反达尔文主义者”?岂不是阻止了人类的进化?

随着“社会-生物-心理”模型理论的流行,大部份疾病在生物成分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基因的成份,甚至犯罪这样的行为,也可以归咎于“44+XYY”综合征。遗传因素即使不是直接的罪魁祸首,也是推波助澜的加速器,尽管西医竭尽全力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但很大一部份成因和个体表现都用基因来解释。

也就是说,很多人,很多生病的人,无论是心理疾病,或者身体疾病,在达尔文理论中都应该被淘汰。

而我们作为医生救治了这些患者,让他们得以生存,甚至生育,把他的“相对劣势”的基因继续留在人类基因库里面。

所以,为何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为何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是否,从基因上看,除了和辐射、环境、压力、塑料、化工等等相关,也和患者的生存期变长,因而基因易感性在人群中传播有关?

哪怕是COVID这种感染性疾病,为何有人会频繁阳性,有的人一次都没得过?为何有的人有后遗症,有的人是无症状感染?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体质和基因。

几乎只有各种外伤、天灾才能摆脱基因背景的笼罩,而医院里面大部份患者,都不属于这一范畴。

因此,我们常常调侃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学医本就是逆天而行”,似乎是成立的。



04
思考,没有答案


自己常常对这句话深思,不断问自己,我真的在做对的事情吗?老师教授们天天说大局为重,这大局和个体,能两头兼顾吗?难道那些生病的人就应该被淘汰吗?

我们常常说要消除对疾病的歧视,为遗传病患者营造公平的环境,但母亲怀孕做检查的时候,面对有缺陷的孩子,医生和各种指南是否推荐了流产?这是否也是一种歧视,只不过被歧视的人终其一生没有成为一个人?这个孩子不能来到世界,是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贡献小于他造成的负担?

更进一步,这个社会上,低于平均值的人,或者末位的2.5%,就应该被淘汰吗?还是说这种人与人的竞争其实只不过是进化论的社会学表现?

姑且,我只能相信,医生,本来就是反达尔文主义的。而人类本来就是矛盾的,在某些地方我们优胜劣汰,你死我活,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又存在着无条件的爱;久病床头无孝子,但倾家荡产为父母治病的也天天见到;对被家养的狗深感同情,但对批量饲养、屠宰的鸡和猪毫无波澜。

又或者说,人类的进化已经跳出了基因的框架,我们的脑容量未必比古人大多少,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身体进化的速度,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不再适用。



05
我的答案


苦想是得不出答案的,我的问题可能是想得太多,书看太少,做得太少。

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做了一段时间临床医生之后,又看了一些书籍,听了罗翔老师的讲课,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零碎的答案:


  1. 医生的角色是矛盾的,但大多数时候是反达尔文主义的,因为服务于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群。为了人类的进化抛弃所谓劣等的个体,也许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否认并抛弃了人类的感性价值。而人类的感性恰恰和理性一样,是我们生而为人而非单纯动物的根本。

  2.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依赖于一把号称理性,实则功利的尺子,在这把尺子下称之为人的东西,从感性上看,并不见得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有没有价值,好不好,只依赖于这把尺子,那我们都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就像分数过滤不了人渣,因为人品压根就和成绩、医术没关系。为何推销无效保健品的人屡屡得手?可能他们用子女没有尽到的感性价值换取了理性价值,也就是骗钱。

  3. 社会不应该只有达尔文主义。每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有所谓理性价值才能存在于世界,这个所谓价值本来就相当狭隘,如果有,也是自己赋予的,不是别人定义的。一个考59分的人和考100分的学生,都一样值得父母的爱,值得同学的尊重。PUA式或者打击式的教育,不值得被提倡,因为那和盲目的宠溺一样,没有教会一个人如何审视自己,只是把来自1/80亿人口的小样本case-report的经验灌输给下一代。


  4. 感性价值难以量化,等绝对存在。如果生孩子、带孩子真的像社会所说的一样那么容易,是事业没有成就的人才会做的、低价值事情,那为何有的父母如此病态,有的家庭如此幸福?为何有的富有家庭矛盾频繁,有的家庭及贫穷又不和谐?社会忽视、贬低了感性的价值,但它并不会消失。我们就是能感受到某个人的感性价值,比如生病时的支持,比如言语的耐心,只是无法量化比较。


  5. 人也是复杂的,有时候我们追名逐利,有时候为了一些人和事却死磕到底。应该容许多样、复杂的事实,而非追求用一个简单的好坏、对错理论评价所有人。虽然,遇到事情就讲讲大道理,评评对错,能避免很多思考,让人生好过一点,但有时候还是要痛苦的思考一下。

最后,推荐阅读《功利主义》,《人类简史》。



THE END

Ok那么本期推文就到这里啦!

感谢你看到这里!留言一句

“我读完啦”

让我知道,可以吗?

求点赞,求关注,求分享!

做大家读医的同路人!

“每一天,站上更高的点。Get better, q.d.”



声明:

1.本文的文字部分,以及插图下方中标注有“作者原创”的部分,均为作者原创,保留一切权利,不得在未经作者同意时,以任何形式转载,二次创作等。

2.本文未标注“作者原创”的插图来自于网络,仅供分享学习,无商业使用目的,如有侵权,请邮箱告知,作者将尽快处理。

3.本文封面来源:作者二创。


JanusT
医学生一枚,伴你成长。USMLE/英语/科研/效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