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基本生命支持

健康   2024-11-27 00:02   河北  
#入门合集#
基本生命支持(BLS)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方法。被归纳为初级A、B、C、D,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D-电除颤。B
LS 用于发病和(或)致伤现场,包括对病情判断评估和采用的其他抢救措施,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新“生存链”概念包括五环节:
①早期识别、求救;
②早期CPR ;
③早期电除颤;
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⑤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
生存链前三个环节构成了基本生命支持主要内容。

答案: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指终止维持患者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

积极安乐死,是指采用积极的措施去结束垂危患者弥留在痛苦之中的生命,具体做法是给患者注射毒剂,或者给服毒性药品等。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
检查意识及呼吸
发现突然意识丧失倒地者,急救人员先要确定现场有无威胁患者和急救者安全的因素,如有应及时躲避或脱离危险,否则尽可能不移动患者。
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如拍患者肩部并呼叫:“你怎么了?",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对有反应者使其采取自动恢复体位;无反应者应采取平卧位,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如怀疑患者有颈椎受伤,翻转患者时应保持头颈部和躯干在一个轴面上,避免脊髓受到损伤。
检查呼吸时要暴露胸腹皮肤,便于直接观察有无胸腹部起伏,时间5~10秒。
已不再推荐将耳朵靠近患者口鼻,用听呼吸气流声及感觉呼气,即将传统“一看二听三感觉"精简为“一看”。
需要注意将心脏骤停早期的叹息样呼吸(濒死呼吸)视为无效呼吸。
当判断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求助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5),并即开始CPR。


求助EMSS
单人急救者发现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应拨打急救电话求助EMSS,之后立刻返回患者身边开始CPR。
两个以上急救人员在场,一个立刻开始CPR,另一位求助EMSS。单人现场急救时,专业人员可根据所判断心脏骤停最可能的病因决定急救流程。
病因可能是心源性时,应先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刻CPR;当判断是溺水或其他原因导致窒息而引起心脏骤停,应先做5组CPR (大约2分钟),再拨打电话求助EMISS。
拨打急救电话时,急救人员应该向EMSS调度员说明发病现场位置、事情经过,患者人数以及相应的病情,已采用的急救措施等。求助后即刻回到患者身边开始CPR,如是未经CPR培训的现场救助人员,可听从调度员的电话指导后进行CPR操作。
BLS救治流程
检查脉搏
已有证据表明,急救人员即使花很长时间去检查脉搏,也常难确定脉搏是否存在,已不再强调检查脉搏重要性。如急救人员10秒内不能明确地触及脉搏,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和(或)直接按压心脏驱动血流,有效胸外按压能产生60~80mmHg动脉压。心脏骤停最初心电图多表现为心室颤动,电除颤前进行胸外按压,可改善心肌供氧,提高电除颤成功率。对心室颤动时间>4分钟者,电击前胸外按压尤为重要。在电除颤终止心室颤动后最初阶段,尽管心脏恢复有节律心电活动,但心脏常处在无灌流或低灌注状态,电击后立刻胸外按压有助于心律恢复。
高质量胸外按压,即按压频率不少于100 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保证按压后胸廓恢复原状;尽量减少因检查或治疗造成胸外按压中断。
1. 复苏体位CPR时将患者放置仰卧位,平躺在坚实平面上。
2.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3处,即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3.按压手法患者放置于仰卧位,平躺在坚实平面上,急救人员跪在患者身旁,一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进行按压;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用力、快速"按压,但不得冲击式按压。
4.按压/通气比,目前推荐使用按压/通气的比例为30:2,每个周期为5组30:2的CPR,时间大致2分钟。
5.2人以上CPR时,每隔2分钟,应交替做CPR,以免按压者疲劳使按压质量和频率降低。轮换时要求动作快,尽量减少中断按压。
6.尽量减少因分析心律、检查脉搏和其他治疗措施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中断胸外按压时间<10秒。

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
患者无意识时,由于舌后坠、软腭阻塞气道,检查呼吸或人工通气前需要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
如患者无明显头、颈部受伤可使用此法。患者取仰卧位,急救者站在患者一侧,将一只手放置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后仰,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放置下颏骨部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2)托颌法
怀疑患者有颈椎受伤时使用。患者平卧,急救者位于患者头侧,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余四指托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避免搬动颈部。
人工通气方法
(1)口对口呼吸
急救者正常呼吸,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患者鼻翼,用口封罩住患者口唇部,将气吹入患者口中。
(2)口对鼻呼吸
用于口唇受伤或牙关紧闭者,急救者稍上抬患者下颏使口闭合,用口封罩住患者鼻子,将气体吹入患者鼻中。
(3)口对导管通气
对气管切开患者可通过导管进行人工通气。
(4)口对面罩通气
用面罩封住患者口鼻,通过连接管进行人工通气。
无论任何人工方法,急救者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应见胸廓起伏,潮气量约500-600ml(6~7ml/kg)
注意问题
(1)CPR中实际经过肺的血流明显减少(约为正常的25%~33%),维持相对低的通气/血流比例,要求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均较生理状态下更低。要避免急速、过大潮气量的人工呼吸,以免引起胃胀气导致隔肌上抬,使肺的顺应性下降,或胃内容反流造成误吸。
(2)对于有自主循环(可触到脉搏)的患者,人工呼吸维持在10-12次/分,大致每5-6秒给予1次人工通气,每2分钟重新检查1次脉搏。
(3)心脏骤停最初数分钟内,血中氧合血红蛋白还保持一定水平,心、脑的氧供更多取决于血流量降低程度,所以开始胸外按压比人工通气相对更重要,应尽可能避免中断胸外按压。
(4)人工通气时要注意始终保持气道开放状态。
(5)人工气道建立前,人工呼吸频率为10-12次/分;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8- 10次/分,胸外按压频率100次/分,此时不再需要按压/通气同步按比例进行。

电除颤
心脏骤停多由心室颤动所致。在无胸外按压时,心室颤动数分钟内即转为心室静止。单纯CPR一般不可能终止心室颤动和恢复有效血流灌注,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有效方法。
早期电击除颤是决定心搏骤停者存活关键,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1.当院外心脏骤停被目击或发生院内心脏骤停,如有AED或人工除颤器在现场,急救人员应立刻进行CPR和尽早使用除颤器。
2.当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未被急救人员目击,尤其是从呼救至到达现场的时间超过5分钟,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行5组CPR(大约2分钟),再分析心律实施电除颤。
3.当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急救人员应当电击除颤1次后立刻进行5组的CPR(大约2分钟),之后再检查心律和脉搏,需要的话再行另一次电除颤。
4.《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双相波除颤能量120J,双向切角指数波150-200J ,随后的除颤能量选择可使用第一次的能量或增加能量。单相波除颤使用360J。
5.注意事宜,电极位置为右侧放置于患者右锁骨下区,左侧电极放置于患者左乳头侧腋中线处。电击时要提示在场所有人员不要接触患者身体。

推荐阅读
#五脏相关疾病#
#产科相关病生理#
#妇科相关疾病#
#皮肤相关疾病#
#风湿相关疾病#
#胆囊、胰腺相关#
#理化因素相关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相关#
#泌尿相关#
#口腔相关#
#消化相关#
#部分病例分析#
#相关知识点速记#
#血液相关疾病#
#症状体征#
#心电图#
#B超笔记#
#平衡针38穴位#
#法定传染病#
#老年护理实践指南#
#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
#关节与创伤骨科康复及健康教育#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知识库#

医学入门
医学知识学习、分享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