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人造心脏机械瓣膜:10.8亿次跳动的奇迹

文摘   2024-07-31 08:00   美国  


突破:成功研制首颗人造瓣膜


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Hufnage最早开始相关研究,并于1952年首次应用甲基丙烯球人造瓣膜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快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1964年底,上海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人造球型心脏瓣膜,这标志着我国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颗心脏瓣膜是由长海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上海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上海医疗器械厂等单位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完全采用我国自己的原料。经过鉴定,用不锈钢制成的瓣架能够承受5公斤的拉力和压力,完全负荷心脏的压力需求。瓣膜球的耐酸、耐碱、耐温性能也达标。通过体外试验,证明瓣膜球在人体内活动42年不会磨损。整个人造心脏瓣膜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最终实现了手术成功,总共花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幸运:心脏瓣膜植入患者体内


1965年6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为34岁的纺织女工许淑宝成功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这次手术成功地在她的心脏内安装了第一颗人造心脏瓣膜,以替换她病变的二尖瓣瓣膜。
许淑宝因患风湿性心脏病已15年,手术前四年长期卧床不起。1965年春,她因病情加重住进长海医院,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医院经过周密研究和慎重考虑,决定使用新研制的人造心脏瓣膜进行置换手术。手术由外科副主任蔡用之教授和内科副主任尉挺副教授主持,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剪去了已经缺损和钙化的二尖瓣瓣膜,并剔除了左心耳内形成的血栓,然后将人造心脏瓣膜稳固地缝合在心肌上。
术后,许淑宝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护理下恢复迅速,2周后便能起床活动,体重逐日上升。经过多次检查,证明人造心脏瓣膜和心脏功能均正常,血液检验也正常。三个月后,她的心悸、气急、咯血等症状全部消失,能够起床活动,并经常到室外散步。
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心脏血管外科技术在全球仅有20多年的历史,而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最新技术。我国的心脏血管外科手术自1954年在上海首次成功施行二尖瓣狭窄分离手术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我国医生已经能够施行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
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生,也为外科研究组全体成员带来了巨大喜悦。1965年12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举行了庆功授奖大会,热烈庆祝长海医院心脏外科研究组因施行人造心脏瓣膜更换手术成功而荣立集体一等功。参与这项研究与手术治疗护理工作的人员分别获得记功和嘉奖。



奇迹:心脏瓣膜在体内持续跳动11亿次


第一颗人造心脏瓣膜植入许淑宝体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医药报》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许淑宝,她回忆起当年的手术经历,表达了对医护人员和国产人造心脏瓣膜的感激之情。
她回忆道:“我当时34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解放前,我16岁时就开始做童工,由于长期劳累,导致体弱多病,心悸、气急加上咯血,只能整天在家卧床休息。1965年3月,我住进长海医院,才知道自己患了风湿性心脏病。医院领导和专家对我的病情十分重视,经过反复会诊后,决定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虽然这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手术,成功的把握并不大,但我和爱人都很镇定,认为手术成功是好事,万一失败了也能为医生积累经验。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同意了手术。1965年6月12日,长海医院的蔡用之教授亲自主刀,经过3小时40分钟的手术,心脏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跳动,手术成功了!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精心护理下,我的身体很快恢复。原先的症状全部消失,半个月后我就能下床活动,半年后身体基本康复。24年来,我体内的这颗人造心脏瓣膜经受了多次考验,仍在有力地搏动,直到现在,我感觉仍然很好。我感谢这颗国产人造球型二尖瓣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93年1月28日,许淑宝因病去世,终年62岁。我国第一颗人造球型心脏二尖瓣膜在她体内持续跳动了27年,共计10.8亿次,成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一里程碑不仅展现了我国医疗科技的进步,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来源:医药书讯

我爱瓣膜
聚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新进展,技术动态、行业资讯及相关法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