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个哥们儿,喜欢发年轻科技工作者早逝的信息,每次看到,我心里总不是滋味儿,所谓物伤其类吧?但还是忍不住点开看。又有好事者,把英年早逝者,整理成名单,教人看得心惊肉跳,所以没敢保存。昨天看到“知识分子”上,有个极为粗略的统计:
“34岁研究工程热物理的李海增;34岁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胡岳峰;37岁研究韩国史的黄永远;38岁研究紫外光水处理的宋凯;38岁研究人权法的张祺乐;41岁研究人格心理学的黄飞;42岁研究东亚海域史的王煜焜;43岁研究热能工程的赵嘉飞;44岁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刘阳;45岁研究低维功能材料的米文博;46岁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的卢晓英;46岁从事数据管理分析的朱蕾娜;47岁研究儿童肝病的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
我敢肯定,这个数据绝对远远小于真实数据,不但有漏掉的,更有许多不报道的,压根儿就没法统计。我们天天都在疯狂地火拼,如果还能健康长寿,那肯定是祖宗福泽源远悠长,一般人做不到。博士生卷论文,青年教师卷只有17%资助率的青年基金,以谋个教职。谋个教职,只是有了当牛马的资格,挣最少的钱,干最多的活儿,还得低声下气,谁TM甘心呢?饱暖思富贵,然后卷四小青,再然后卷四大青,乃至卷院士。卷,你得靠论文卷,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评审权基本上掌握在洋人手里,论文水平并不等于期刊影响因子,所以发篇论文,受多少鸟气,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了;但受鸟气肯定不会是长寿秘诀。此外还得卷人脉,这个就是断了线的风筝了!
这么疯狂地火并,还能静下心来,做些踏踏实实地学问么!还能有真正的创新么!大家不妨在夜深人静之际,听听道家广成韵《三奠酒》,声音浑厚悠长,教人肃然起敬、忍不住思索人生,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人清醒些。富贵与迷茫,永远是人生的两大主题,究竟该何去何从?《三奠酒》有不同版本,现摘录最通俗简明的版本,如下:
一奠酒,梦黄梁。
人生能有几多长?
颜回十八返仙乡。
自古三皇并五帝,
难免无常,难免无常。
二奠酒,梦庄周。
人生能有几多秋?
夕阳桥下水东流。
野花开放并蔓草,
尽是虚浮,尽是虚浮。
三奠酒,梦南柯,
人生能有几十多?
两轮日月急如梭。
眼望桑田变苍海,
光阴消磨,光阴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