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南师大的廖老师在高能物理群发了一则信息,大概是说,Ernest Ma于2006年提出“中微子质量暗物质模型”,最近有人发现,早在1996年,陶志坚(Zhi-Jian Tao)就已经提出了该模型,二者都发表在美国的《Physical Review D》。然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几句。
我在高能物理网站https://inspirehep.net/查阅二人的战绩,Ernest Ma发表论文524篇,总引用23268次,Zhi-Jian Tao发表论文26篇,总引用291次,二者就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但是,在不在一个量级上,无关这两篇一模一样论文的价值,二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或者称为“Tao-Ma模型”更为妥切,可惜的是,Ernest Ma的论文,并没有引用Zhi-Jian Tao的论文,是当初没发现,还是刻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Ernest Ma的论文,被引用1550次,事实上,也是Ma引用率最高的论文,Tao的论文,被引用38次,更是教人唏嘘不已。
不过,由于Tao已经淡出高能物理界,多几次引用,少几次引用,已经无关紧要了,除非哪天发现暗物质,这个模型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者。
从Ernest Ma的名字来看,应该是个西洋化的亚裔,早已融入欧美的高能物理圈,成为自己人,Tao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又淡出了高能物理界,所以该论文未必是被刻意忽略。
对于一个资深物理学者来说,写论文引用文献,一般来说,是全面的,除非他歧视某人,刻意回避某人的论文,但对于年轻的博士生来说,情况就大不同了,他们一方面对自己历次考试成绩十分自负,另一方面对洋人先贤傲人业绩十分崇拜,二者有机结合,就是引用文献时,专挑洋人的文献,导师看行文如果流畅,也不会在意你引了哪篇文献。这样一来,同样的论文,洋人的引用率会远远高于中国人,并不是具体不鸟某人,而是集体自己人不鸟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