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都快伸进老百姓的被窝里去了!

教育   2024-12-11 07:31   河北  

文丨老姜

当下很多现象,尽管表现得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大道至简的解释:

没钱。

比如说,现在年轻人对婚育的消极。

原因显而易见,就是没钱,无力负担婚育之后的教育、住房、医疗这“三座大山”。

可专家们小嘴会叭叭,这道理那理论一通胡诌,硬生生扯成了观念问题。

他们说,年轻人单身成瘾。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来讨论去,真正的问题就被这些聒噪的声音掩盖了。

人们都在争论年轻人的脑袋里装了什么东西,却毫不关心年轻人的口袋里有没有东西。

某大学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任,教授、名师、专家,在受访时表示:

“不知道怎么爱,缺乏爱的能力”是当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的突出问题。

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水平越来越高了。

年轻人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方法。这些人的论调,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年轻过。

更奇葩的是,还有的专家吃饱了撑的,把这当成了一个课题搞起了研究。

研究就研究吧,毕竟那是学术上的事,不该有边界。可如果发出来恶心人就不厚道了。

前不久,某报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他们胡说八道的功力,再次超乎了我的想象。

按照专家们一贯的德行,言论离谱并不稀奇,可把高校说成婚恋教育“主阵地”,离谱程度逆天了。

文中他们连篇累牍陈词滥调,实在太啰嗦,最终的结论我替他们总结了一下:

年轻人的婚恋观有问题,欠教育。

不仅得出这样的结论,还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美其名曰“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这种论调,看起来十分眼熟。

当年某名嘴“老百姓有钱,但不敢花、不愿意花”的奇葩言论,与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得再天花乱坠,也遮不住露出来的大腚。

不过这种掩耳盗铃其实并不怕,因为他们通常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空洞号召。

怕的是看到问题,却病急乱投医瞎开药方。

前不久,某地出台生育政策“红包”,其中包含了一种叫“婚育贷”的东西:

支持银行机构为符合相关条件的注册结婚登记夫妻最高提供20万元婚育消费贷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给予不同程度降息优惠。


为了鼓励生娃,手都快伸进老百姓的被窝里去了。

本来就缺钱,如果硬头皮贷了这个所谓的“婚育贷”,以后的开支又增加了一笔:

利息。

如此一来,困扰年轻人的婚育成本,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年轻人头上。

甚至,还加重了。

本来喘气就困难,现在脖子上又勒了一条更紧的绳子。

条件好的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条件不好的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含着欠条。

名副其实的“传宗接贷”、“贷贷相传”。

我搞不懂,他们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难道是觉得年轻人有压力才有动力吗?

引导加杠杆投资,尚且情有可原,毕竟投资能带来回报,虽然也伴随着风险。

可引导加杠杆消费,让人说什么好呢?

结婚生娃,是妥妥的消费。收入来源如果不增加,还多一笔利息支出,结局如何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

此刻我不禁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张神图。


如图所示,负荷可以说相当严重了。

要改变这种局面,无非两种办法,一是增加电源,二是减少电器的数量。

搞“婚育贷”这种东西,就相当于加了一根又细又长的线,连接到一个新电器上。

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耍再多“花招”都只能是自娱自乐。

还是关心关心口袋为什么空吧,别整天瞎琢磨被窝为什么是凉的了。

口袋都瘪了,谁还有心思钻被窝?

无辞竹叶醉尊前
讨论科技、教育、社会、人生等各类题材,尝试以散文化结构与语言写小说,宣传正能量,匡扶正义,自娱自乐,吃瓜。个人公众号,不插任何广告,不涉及利益,永远不开通流量主,不谋一分钱利益,纯属兴趣,欢迎关注, 欢迎转发,更欢迎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