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王亚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政策、校长专业发展。
谢昊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政策、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育家型校长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亟须一批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家型校长涌现,承担时代使命。通过对10位卓越校长的深度访谈,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对研究对象成长轨迹与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展现了卓越校长成长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深入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社会角色实践。据此,从外生性制度创建与内生性主体养成两大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助力我国教育家型校长的充分涌现。
关键词: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路径;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校长始终是决定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校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质量的高低和国家教育实践效果的优劣。[1]早在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将“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通过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细致阐述,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家型校长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倡“教育家办学”,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型校长,不仅是回应时代重大教育命题的必然需要,更是遵循教师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本质体现。[3]教育家型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对于助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4]用顾明远先生的学校领导和管理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教育家型校长才能办出好学校。[5]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校长对学校教师的基本状态、发展需求、面临问题掌握最丰富的信息,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榜样和带头人。[6]因此,亟须一批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家型校长涌现,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反观现实,教育家办学的格局还未形成,[7]有必要深入探讨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与关键影响因素,总结成长规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家型校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目前关于教育家型校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类型、特质以及标准等的讨论,并未充分揭示教育家型校长在具体情境中的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缺少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过程性特征,难以整体理解成长历程的复杂性。同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教育家型校长的培育又面临着多重问题,这些问题既源于内生性主体方面的因素,[8]也受到外生性制度环境的制约。[9-10]亟待有更多研究探索教育家型校长个体成长与办学实践中的个性与共性,以及从制度视角探索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方式与途径,为培育更多的教育家型校长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成长经验。
为此,本文通过质性访谈研究方法,对10位具有显著成就的知名校长进行深度访谈,试图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卓越校长的成长历程,旨在揭示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轨迹,从而更精准地描绘出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为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志于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教育实践者提供有益启示。
二、研究设计与理论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卓越校长的成长历程,特别关注那些在知识水平、治理能力、办学经验以及师德师风方面处于我国教师队伍前列的校长群体。为了全面呈现他们的动态成长路径,本研究选取了职位、职称及所获荣誉作为衡量校长不同成长阶段的量化指标,确保分析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对象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长三角地区教育家型校长学员”,其详细信息见表1。这十位校长大多出生于1970年前后,均拥有特级教师职称,并设立了各自的名师或名校长工作室。他们不仅在办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对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表1 个案校长基本情况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了10位卓越校长的职业成长历程。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校长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发展以及对他们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通过校长的亲述,能够详细了解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经历。为确保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研究累计进行了32小时的访谈,并收集整理了访谈材料共27万字。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为分析访谈对象的成长路径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
(二)理论视角
目前关于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因素的研究多是基于单一理论视角的静态分析,通常聚焦于个别案例特性,并总结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11-12]尽管这些研究为理解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但由于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单一理论框架难以全面解释其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动态研究视角,结合生命历程理论与社会角色理论,以更全面地探讨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体经历在特定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如何塑造其发展,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结构和个人选择的共同影响。[13]而社会角色理论则着眼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这些角色对个体行为模式和社会期望的影响,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适应社会规范。[14]本研究通过耦合生命历程理论的历时性分析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色互动阐释,构建了一个横向关注校长个体感受、纵向纳入时代要求的动态分析框架(如图1)。揭示卓越校长成长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并分析他们如何在不同生命阶段与社会角色之间互动适应,从而总结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应对挑战的策略。
图1 耦合理论视角下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路径示意图
图2 耦合理论视角下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路径
三、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路径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10名卓越校长的深度访谈,将其职业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教师时期、初任校长时期、熟练校长时期及教育家型校长时期。
(一)教师成长时期
1.角色期待与领悟: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必须是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时期的角色学习和实践对于校长的理念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末期,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文件,体现了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期待。[15]本研究对象大多在1990年前后成为教师,这些政策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10位校长中有7位毕业于师范类专科学校,他们在学校接受了多学科的培养,培养目标是全方位发展的教师。彼时,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他们能够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全面人才。
2.挑战与回应:教学为本提升行政
(1)教学能力的迅速拔高
在教师成长阶段,教学能力是职业发展的核心标准,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晋升和社会评价。本研究的校长样本在教学方面都表现卓越,获得过多项教学竞赛奖项,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教学能力,也成为职业晋升的敲门砖。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是教师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校领导设立高标准、提供激励性环境,优秀教师通过师徒制传授教学技艺,并以教育热情感染后辈。例如,C校长曾在特级教师的指导下深受启发,感受到教学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中心小学副校长讲授《落花生》时,全身心地投入,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学可以如此艺术化,这深深震撼了我。”旁听优秀教师的教学使C校长在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2)行政能力的初步挖掘
教学能力固然重要,但行政能力的提升也是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行政事务往往被视为额外负担,但那些有潜力的校长将这些行政任务视为成长机会。在参与行政事务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更多管理层信息,行政能力得到了提升。例如C校长在参与撰写学校文稿时,意识到自己教育视野的局限,于是在教学工作之余,开始主动阅读教育报刊,扩展视野,并逐渐熟悉教育行政工作的要求。通过这些行政任务,他们得到了更多来自校领导的认可与关注,在学校管理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二)初任校长时期
1.角色期待与领悟:业务熟练的好领导
初任校长时期指的是校长们首次接触管理职务的阶段。本研究对象大多于2005年前后成为校长,此时正值我国校长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政策在强调校长负责制的同时,也明确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2003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校长的权责划定了清晰的范畴,强化了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国家对于校长角色的重视和期待。社会与学校期望校长既为教学楷模,又擅长行政协调,推动学校目标实现。此双重期待构成了初任校长角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与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助其成长为能自主引领学校方向的领导者。
2.挑战与回应:扭转身份站稳脚跟
从被领导者成为领导者,角色的剧烈转变为初任校长们带来了相当大的角色挑战。作为初任校长,他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一所学校。
(1)多重身份的考验
从普通教师或中层管理者转变为校长,不仅涉及职责范围的扩大,还要求个体在思维方式、领导风格以及对组织的理解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初任校长常陷于教师思维惯性,视野难免受限,影响决策效能。为应对这些挑战,卓越的校长通常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将挑战转化为成长契机。如H校长借鉴前任管理经验,E校长则自学教育管理理论,通过主动学习与资源整合,有效应对角色转换,提升管理技能与决策水平,助力学校发展。
(2)校长权威的树立
权威的确立是进行有效领导的基础。[16]校长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制度赋权,还依赖其个人道德、智慧和人格魅力。这些非制度性权威的建立,依赖于校长自身的素养及其对教师的感召力。[17]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初任校长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和增强自己的权威与形象。例如,G校长通过特色活动提升了学校声誉,H校长通过满足教师需求赢得了信任,I校长则通过教学改革树立了专业权威。这些实践展示了校长如何通过个人素养和行动树立广泛的威望。
(3)对外关系的维护
校长不仅要在校内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行,还需在校外争取更多支持,这既是其职责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H校长所感叹的那样,校长除了是教育家之外,偶尔还需兼任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对于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的初任校长来说,获取资源更多地需从课程及活动入手,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如G校长在其初任校长期间推广素质教育课程,形成学校品牌,引发社会关注。通过社会参与和资源整合,校长逐步建立起社会资本,这不仅为学校带来实质性的资源支持,也为校长个人影响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熟练校长时期
1.角色期待与领悟:独当一面的好校长
从初任校长到成为一名熟练校长的过程,社会对其角色期待经历了从“稳定”学校发展到“强化”学校综合实力的转变。访谈对象大多于2010年前后进入这一职业发展阶段。此时“专业化”成为校长发展的主流趋势。2013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发布,为校长的全面发展和职业专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标志着对校长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专业化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随后,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校长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西部及贫困地区的影响。这些政策不仅彰显了国家对校长角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校长的职业成长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和社会共同期望校长能成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
2.挑战与回应:盘活资源凝练经验
从初任校长到熟练校长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管理职务的升级,更标志着管理智慧和领导能力的深化。
(1)管理智慧凝练:管理是一门艺术
熟练校长通过长期实践积累总结出独特的管理艺术。例如,H校长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有错私下沟通,不让老师当众出丑”“更多倾听师生的想法和建议”,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效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校氛围,体现了深厚的管理智慧。
(2)因校制宜:办学经验理论化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校长作为学校领导核心,常因工作调动而无法长期在同一所学校任职,必须面对不同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挑战。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带领学校取得显著进步的校长,往往更具社会认同感和影响力。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多有在薄弱学校或参与援疆等具有挑战性的教育项目的经历。在这些复杂环境中,这些校长通过不断学习与反思,将自身办学经验逐渐抽象并理论化。例如,E校长曾任多所高中校长,无论在哪种学校环境,他都能精准把握学校特色,将经验升华为理论,以适应当地教育需求。他的秘诀就是对学校本身的尊重:“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扎根于学校本身的发展,脱离学校,任何成果都无从谈起。”
(3)社会活动代言人:外部资源的迁移
社会对资深校长的期待不仅在于他们运用教育智慧推动学校发展,还要求他们通过个人影响力和社会活动经验为学校引入外部资源,以支持学校的进一步提升。这也是衡量资深校长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H校长的经历便是这一角色的典型体现。在担任校长之前,H校长曾在地方教育局挂职,他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学校的运行机制。在调任新校后,H校长积极建立与周边学校的联系,利用本校教学优势,带动区域内中小学的共同发展,不仅提升了学校在地区的影响力,也在政府层面树立了良好形象。他的努力为学校成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源,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校长的行动表明,现代校长不仅是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学校的“社会代言人”。
(四)教育家型校长时期
1.角色期待与领悟:引领发展的教育家
根据教育部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教育家型校长应是具有明确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引领教育改革的引导者。这类校长不仅怀有为国育才的崇高理想,还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他们始终保持学习与创新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教育家型校长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改革实践与创新思想不仅在学校层面产生积极效果,还能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
2.挑战与回应:担当重任引领潮流
(1)教育责任担当:回应时代之问
面对时代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期待,校长如何成长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是他们面临的关键挑战。为回应这一挑战,校长需充分意识到自身影响力,并通过实践引领教育改革。例如,A校长在总结个人发展方向时,明确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原则,积极推动教育考察活动,开放学校供其他校长交流学习。校长不仅通过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升教师教学理念,还利用工作室带动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扩展教育影响力,推动区域教育进步。
(2)教育思想的凝练:回归教育本质
校长的教育思想与有效实践是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教育家型校长的使命在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始终坚守教育的初衷与本质。在繁重的行政事务中,回归教育初心、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是校长们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他们逐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专业能力,朝着国家期许的教育家形象稳步前行。
综之,校长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教师到中层管理者、初任校长、熟练校长,直至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多个发展阶段。内在认知上,随着角色的不断成熟,他们的教育理念愈加清晰,尤其重视教育过程中以育人为核心的价值。在外在表现上,这一成长历程反映为校长学科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能力以及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四、耦合理论视角下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
从新手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既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长期致力教育改革实践,不断积累办学成果、提炼教育智慧与生发教育家精神的过程。结合生命历程理论对校长发展历程的纵向分析和社会角色理论对其内在动力的横向探索,本文尝试归纳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
(一)校长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他人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对个体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校长来说,导师、前任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等重要他人,是推动他们迈向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力量。导师在校长的教学能力提升与教育理念形成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往往引导他们从基础教学向管理与领导过渡。此外,校领导班子为校长提供了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使他们逐步掌握行政管理并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也是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地方教育局领导通过政策资源的支持,为校长实施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校长的社会认可度。校长成长往往依赖这些关键他人和事件,通过不断的互动与支持,促进了他们的职业转型与成长。
(二)国家对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助力
首先,国家通过《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校长发展的方向与责任,为校长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资源保障。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既推动了校长的职业技能发展,也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国家对校长管理能力的期望,促使其队伍的规范化建设。通过校长专业标准和负责制的推行,校长的管理职责和能力要求得到明确,使其在政策引导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责任与义务。此外,国家对校长的期望不仅限于学校内部管理,还赋予他们在教育改革中引领作用的责任。国家的这些期待和支持,帮助校长在职业发展中明确方向,并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批处在同一出生组的校长,他们彼此所处的生命阶段和重大事件出现的时机的一致性,使得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抉择和机遇的把握也具有相似性。
(三)“光环叠加”的优势累积效应
对人的认可过程是一个社会选择和社会建构的过程。根据科学社会学观点,科学精英与其他学者之间的区分机制是获得普遍认可。[18]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声誉依赖于来自政府、教师、家长与学生等行动者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认可与办学资源配置高度关联,形成制度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其办学影响力,推动校长个人办学品牌的形成。通过十位教育家型校长的访谈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家型校长的生成存在明显的“光环叠加”效应:政府通过行政任命和各种人才项目的重叠、累积和嵌套进行教育精英的“及早筛选并进行重点培养”,众多的身份和人才头衔作为校长具象化的正面评价,为彼此相互提供了可靠性依据,进而丰满了校长个人的正面形象,这种多重身份与光环的叠加现象加速了校长的成长。同时也折射出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校长,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组织的认可来获得发展机会。这与我国精英的识别与塑造带有浓厚的行政导向色彩息息相关。对于精英的识别与塑造,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19]
(四)个体能动性对资源的调动作用
个体能动性在校长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能动性不仅是其个人发展的驱动力,更是促进学校变革和创新的重要因素。结合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个体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校长主动适应和回应社会期待的能力上,还体现在他们积极运用内外部资源、推动职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过程中。这种能动性使校长能够突破外部环境的限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新性地挖掘并利用潜在机会。
(五)教育知识的转化与教育家精神的生发
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知识的转化与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一方面,他们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将实践性知识提炼为富有哲理的教育智慧。这种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改革中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校长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持续吸收前沿教育理论,并将其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发展。这种知识转化的双向路径互为补充,共同滋养了教育家精神的生发。实践知识的提炼使校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本质,而理论知识的转化为他们的教育实践注入了新活力。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下,教育家型校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生发出教育家精神,成为推动学校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建议
在当今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和激励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家型校长不仅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更是推动教育创新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基于对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路径的经验总结和对关键因素的提炼,为我国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指明方向:制定清晰的校长发展体系
教育家型校长的评价标准是提升校长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关键。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所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这一表述高度凝练,为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校长”指明了方向。《校长专业标准》与《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不仅强调了校长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突出了校长的领导角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有体系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评价机制。为了促进普通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的转变,构建清晰的职级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包括明确的晋升标准、职责分工及晋升流程,同时建立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价机制,融合量化指标与多维度评估,以激励校长在教育革新、管理成效和学校发展中的表现,最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二)平台支持:构建有效的发展支持系统
校长的成长需要有效的发展支持系统。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双名工程”和“双名计划”,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政策通过健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回应了新时代对校长的呼唤。[20]国家应将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完善校长培训体系,提供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建立校长工作室、教育研究会等多元平台,促进校长间的经验交流与互鉴。此外,建立师徒结对机制,安排资深校长或理论导师为年轻校长提供支持,以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技能和凝练教育思想,从而加速职业成长。
(三)荣誉激励:扩大卓越校长的社会影响
提高教育家型校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能增加公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还为校长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渠道。建议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宣传校长的事迹、设立荣誉奖项,提升校长的知名度。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校长在政策解读、管理实践及教育创新中的成就,既能增加公众对校长工作的理解,也能提高其社会地位。设立专门的荣誉奖项,表彰校长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既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创新精神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校长及其团队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
(四)走向自觉:主动培育教育家精神
主体自觉是教育家型校长中的关键性因素。[21]这种自觉,既是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教育家型校长除了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出色的管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躬耕于教育实践当中。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校长发挥教育家精神,敢于直面和破解时代之问与教育挑战,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尤其在当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校长应带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教育议题,思考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和政策反馈,校长应帮助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提供智慧支持,引导教育实践适应时代需求,在区域乃至全国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
内容来源:图文综合来自教师教育研究,不代表本工作室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