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到什么程度算“冻伤”?皮肤发红时就要警惕了

文摘   2024-12-22 20:01   北京  
寒冷天气对人的健康会带来很大的威胁,寒冷气温能造成什么伤害?这种环境下如何有效自救?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损伤?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我们谈谈有关冻伤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冻伤?

冻伤是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的损伤,主要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


非冻结性冻伤是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潮湿条件所造成的冻疮、战壕足、水浸足、水浸手等。


冻结性冻伤是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的局部冻伤(冻伤)和全身冻伤(冻僵)。


冻伤的发生部位多发生在身体的末梢部位,主要为四肢末端,下肢冻伤最多见,其次为手和颜面部位冻伤。常为两侧对称发生,且足部冻伤往往先与其他部位发生。


二、非冻结性冻伤常见类别

1. 冻疮:暴露在冰点以上的低温潮湿环境的部位,常见于手、足、鼻尖等。皮肤一般呈紫红色伴痛痒感,可有水疱、出血、糜烂、表皮脱落等表现,严重者可导致皮肤坏死。


2. 战壕足:常见于战时及长期在低温环境中人员。临床表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与灼痛感。可有水肿、起疱、溃疡,常伴有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甚至组织坏死。


3. 治疗和预防:冬季在野外劳动、执勤时,应着防寒装备,注意手、足、耳部保暖,可涂抹防冻疮霜。如发生表皮溃烂或战壕足、水浸足时,除了局部处理外,还可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改善肢体循环,必要时及时送医。


三、冻结性冻伤

大多发生于意外事故或战时,人体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如野外遇暴风雪、陷入冰雪中或工作时受到制冷剂损伤。当全身受到低温侵袭时,可使心血管、脑和其他器官受损,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致死。


(一)一般将冻伤分为四级:

Ⅰ°(红斑性):伤及表皮。常有红、肿、热、瘙痒、刺痛感,数日后症状消失,愈合后表皮脱落,不留瘢痕。

Ⅱ°(水疱性):伤及真皮。除以上症状外,充血水肿明显,有水疱,触痛明显,感觉迟钝。创面结痂后,2-3周脱痂痊愈,少有瘢痕。

Ⅲ°(焦痂性):伤及皮肤全层或皮下组织,皮温低下,皮肤由苍白变为黑褐色,逐渐坏死,疼痛感丧失。4-6周坏死组织脱落。愈合慢,有瘢痕。

Ⅳ°(坏疽性):伤及肌肉、骨骼。创面呈死灰色,无水疱,肢体呈干性或湿性坏疽,愈合后伴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二)冻伤后怎么办?

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快速复温是关键!

1. 迅速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衣服、鞋袜等冻结不易解脱者,可立即用温水(40℃左右)使冰冻融化后脱下或剪开。


2.进行快速复温,用40~42℃恒温温水浸泡肢体或浸浴全身15~30分钟,使体温迅速提高至接近正常。使肢端转红润、皮温达36℃左右为。及时的复温,能减轻局部冻伤和有利于全身冻伤复苏。


3.全身冻僵浸泡复温时,一般待肛温回复到32℃左右,即应停止继续复温,一旦温度过高,出现高热对患者不利。


4.如病人觉疼痛,可用镇静剂或止痛剂。患肢避免受压,注意抬高肢体减轻水肿。


5.严重的冻伤需要及时送医。


(三)如何预防冻伤!

在寒冷条件下的居民和部队,均需注意防寒、防湿。


1.衣着需温暖不透风,尽可能减少暴漏在低温的体表面积,暴露部位涂抹防冻疮霜。


2.保持衣物、鞋袜干燥,沾湿及时更换。


3.在严寒环境中要进行适当活动,避免久坐久站。


4.进入低温环境前,进食高热量饮食,不宜饮酒。


四、关于冻伤,你不知道的事情,这些不能做!

1.别以为冻伤是北方的专属,其实在我国长江流域冻疮高发。因为冬季这个地区湿度较高,就是我们常说的“湿冷”。此外,长江流域没有暖气等供暖设施,比北方更容易发生冻疮。


2.电视里“喝酒取暖”的段现实中是不可取的。因为饮酒后常不注意防寒,增加散热,醉酒后意识模糊,常有意外发生。


3.冻伤后不能直接烤火。这样会使我们血管快速扩张,对已经形成了局部淤滞、肿胀的皮肤造成损伤。


4.“土方法”用雪搓是绝对禁止的。揉搓和继续受寒会加重组织损伤。


5.不要在冻伤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紫药水”、“草药”等……防止创面感染,加重皮肤损伤程度。


总之,如果遇到有冻伤的患者,应按照上面正确的急救方法处理创面,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骆婧 康文雯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相关链接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Chinahlyy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杂志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