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文摘
教育
2024-11-24 18:00
河北
文/郭敬华
父母是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这面镜子刻画内在人格的“自我”,然后通过这个“身份”去建立社会关系,以及发现社会性人格。 我们都是通过父母的眼睛刻画了自己,给自己一个自画像,就是我们的第一身份,用这个跟世界互动打交道。关于真我内在自我人格特征和身份主要通过父母的眼睛,通过这面镜子来描摹和刻画自己。每个人都在寻找我值得存在的依据,为我是谁提供一种解释。每个孩子都要为自己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伽达默尔说,一切都是解释、一切都是自我理解。每个小孩都要提供我是谁的解释,他通过爸爸妈妈的眼睛解释,就是一面镜子,孩子很多行为、行动在这个镜子里都得到回应,会让孩子用刻刀刻画自己。他把自己刻画成什么样的模样遵循的就是意义的规律,他拿着意义的刻刀不停的刻画自己,给自己刻画自画像,我长的是美还是丑、高贵还是卑下、善还是恶、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这样一副自画像规定了一个孩子喜欢自己的程度,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一种感觉传送的,用这样的身份和真实的自我跟这个社会客观世界打交道。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你的看法往往相差很远,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从父母这双眼睛来的,我们用意义之刀刻画了自画像,用这样的自画像当成自己的身份跟人、跟这个世界打交道。如果这幅自画像,你借由意义之笔解释出来的自己是很美的、很善良的、很有价值的,跟你写了一篇我是谁的作文,你很欣赏,借由父母的眼睛这篇作文很好,建立在自己对自己喜欢、自己对自己认同的前提下,我们跟人互动打交道、跟世界互动。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最大的秘密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能诚实的面对自己蛮难的。当你愿意把自己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建立在自己对自己认同的前提下,当我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时候,是自己对自己认同程度喜欢程度低。事实上你长成什么样、有多高的学历、财务、地位就个体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你自己。用社会目标看自己,我们每个自我都显现出配得感。我们一生时间都在讲述着我是谁,你的人生会稳定在和你配得感一致的生活里,你永远在讲述你的自画像、讲述你的真我,可能会被你意识到或意识不到。一个孩子或人怎么定义自己,不是由他的社会身份决定,最终由自画像来定义,就是自己画下的我,而这幅自画像最初是从父母的眼睛里,借由意义之笔刻画的,人一生都在解释着我是谁。你的社会目标超越解释,会觉得我不配,当社会目标低于自画像的诉求、解释,我们感觉就是我配得上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定了个社会目标,定完社会目标,还有隐性的目标就是我是否配的上成为这样的人,是内隐目标,由自画像决定,不是社会目标定义标准决定的。怎么理解儿童,借由意义之笔看一个人是怎么去定义自己的、怎么刻画自己的,最初的我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修正自己的。在博瑞智环境里,可能无法重新定义你,当你试着愿意分享自己的时候你能看见自己,并试着反思,我们去更好的认知自己、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内心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