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秘密”转化为教育的资源

文摘   2024-10-28 18:25   山西  

文/郭敬华


康德说过,秘密是一份礼物,被告知一个秘密像被赠予一份礼物。秘密尤其是对孩子个性成长有特殊意义,在伦理关系里变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心里是存不住秘密的,他有什么秘密,他第一个分享的对象往往是父母。但伴随孩子长大过程中,从刚开始什么都愿意给家长说,跟透明人一样的孩子,突然有一个时间,大概孩子在十多岁的小学三四年纪阶段变得不是那么完全的分享自己了,对父母他开始有些东西说,有些不说,内心有了小秘密,孩子内心世界形成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的世界里有内和外的分界线,孩子进一步分离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哪些是属于我个人的,独属于自己内心的,哪些是小圈子里可以共享的,把秘密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哪些是公共场合可以交流的。分离导向孩子有了内部空间,独属于个人的、还有独属于私人的小圈子的空间、还有公共的空间,属于他和群体之间的。进一步的分离导向孩子自我领地的形成,对孩子个人性格形成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和帮助。

我们的教育往往基于孩子全部事实,没有秘密,想知道孩子所有内心的信息,以便我们教育引导孩子,但我们忽略了针对孩子不愿意说的、不愿意讲的怎么去应对。其实对孩子来说,同学或好朋友给他说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同学或好朋友给他的信任,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就像同学或好朋友送给他的一份礼物,他收到的这一份礼物就叫信任,像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一样漂亮和珍贵,他就成为同学或好朋友信任、在乎和珍贵的人。

如果孩子轻易把和同学或好朋友约定好的不能告诉别人的秘密讲出来,意味着信任是不值钱的。就像有人送给了你一份礼物,很珍贵不可以给别人,但你转手给了别人,礼物就不值钱了,信任也就不值钱了。秘密里承载了一个东西叫信任,孩子长大过程中,个性形成中,他能不能信任别人,别人能不能信任他,对这个孩子如何理解信任,内在的个性是很有帮助的,他在这个过程中走向一个反思。如果孩子托付给别人一份信任,别人轻易把这份信任转送给别人,信任就不值钱了人,这样孩子以后第一不会轻易信任别人,第二孩子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也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别人也是不值得信任的人,这对孩子怎么理解自己、定义自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孩子个体性格形成很重要细节,能不能承载别人的信任,能不能托付自己的信任,对他将来人际关系和定义自己有决定性影响。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往往成为最不允许孩子有秘密或者是窥探孩子秘密的那个人。比如孩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卧室,孩子的卧室就是他的自治空间,但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担心孩子在房间有没有写作业、没有按时写作业、偷偷玩游戏、做不能让爸妈知道事情,会以爱之名、教育之名、权力之名,没经过孩子同意,没敲门推门就进去了,甚至要求孩子把门敞开。父母在不敲们直接推开门进去的那一瞬间,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认为私人领地和公共空间那道墙、分界线被拆除了,导致他公和私的错乱,人格发展变成一种防御、防范,他的私人领地可以被轻易闯进来。导致孩子对私人空间的理解,我必须加强防范,房间里所有秘密其实在某种情况下是没有秘密的,可以不经自己同意轻易闯入,孩子私人自治用到防御上。当我们压迫孩子失去私人管理秘密花园的时候,孩子就学会了撒谎,学会了欺骗、加强了防范,无意间在爸妈其他人面前竖起厚厚的墙,加厚加高他的城墙,把门锁死,孩子活成了一座古堡,随时风雨飘摇,没有让他觉得安全的方式,让孩子退缩、防御、防范。

我们不断教育孩子,在爸妈面前不能有秘密、私人东西,要透明,因为我们都是为你好,这个过程我们在消灭孩子的个体性,也在消灭他的个性。一个孩子个体性空间不断压缩,他不断防御,我们不断侵犯他、探究他,甚至偷偷看日记,恨不得365度无死角监控,什么都要窥探了解。他的领地在慢慢失去,他发现没什么可以隐藏,这个孩子的个性慢慢被消灭。他没有私,也就没有了公,没有私人意识就没有公共意识,他会变得更自私、更防御,不会衍生出公共的道德。孩子在人与人之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重,所谓尊重是每个人都有私人领地,是不能随便闯进来的。孩子在家,他的私人空间是他的卧室,父母进门要敲门,到客厅是公共空间,在家是私人空间,走到外面是公共空间,界限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孩子不愿意说的秘密不能逼迫他讲出来,但被你逼迫或诱导他讲出来,相当于我们闯进了别人的私人领地,孩子被迫呈现出来他本不想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让一个孩子理解尊重别人和什么是尊重别人就变得困难,他不懂得什么是真真的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他模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家长如果无法保护孩子隐私和秘密,我们很难保护儿童的道德和尊严,他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私和公之间,孩子的尊严是建立子在自己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关系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内心秘密是很重要的、独属于他自己的重要生命资源,如果他不愿意分享,我们不要窥探,甚至保护好孩子内心秘密,他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当孩子愿意分享秘密,这是一份礼物,孩子愿意分享告诉别人内心的秘密,其实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探究。一种分享出去礼物,一种是对自我的探究、自我的反思、自我的觉醒。当你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领地,以教育之名逼迫或诱导孩子说出来,你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没有界限感,侵入孩子个人空间,会把孩子整的尴尬、当着很多人面整的很愧疚没有任何的尊严,相当于孩子被扒光了衣服在众人面前一样,这种羞耻感是不会让一个没有尊严的孩子人去反思,不会让孩子真正的拥有道德感。这样会使孩子加强防御,破坏了他的信任感,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老师,孩子无法再尊重自己,他并没有走向真正的反思,没有走向对个体尊严的维护,或对随意侵入的反抗和抗争,而会变成孩子和父母的对立关系。

一个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个性,有没有自尊,能不能在群体关系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在环境里孩子的秘密拥有多大的自治权,他如何处理这些秘密,我们对待孩子秘密是怎么看待的,是如何变成教育孩子长大成人,形成个体资源,孩子对秘密的体验、对个性形成有重大影响,他学会了界限,哪些是自己内心东西,哪些是私人空间东西,哪些是公共空间东西,都是由秘密在中间做界限,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被人、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重,秘密就是左右手。如何和伙伴建立信任关系、建立纽带,对秘密的认知、对秘密的理解,就一个儿童而言有决定作用,将来孩子在人与人关系形成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的人格,取决于环境对秘密的态度,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孩子的道德感,内心的秘密,不愿意说的东西是有尊严的秘密还是没有尊严的秘密,自治领地是自治权还是可以被随意闯入领地,对孩子个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影响。

回想我在学习家庭教育前,我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经常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窥探和干预小儿子的秘密。比如,小儿上初中时,他吃了中午饭还不到上学时间他会早早出去上学,我怕他上学前偷去网吧玩游戏或者与不良少年一起玩,我就会在孩子出家门后,我等两分钟也出去,与孩子保持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还不能让孩子看见我,我偷偷地跟在他的后面,看他是否直接去学校,是否进入网吧,跟什么样的孩子一起玩。我还常常偷看小儿子的手机微信 ,看他都和谁交往,进入他的QQ空间,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还有一次,信任我的小儿子告诉我,他班里有个同学家是邯郸市里的,同学周末要回市里,正好星期天是他的生日,他们商量好了,说他邀请我小儿子和另外一个同学周末一起去邯郸市他住两天,星期天一起为他过生日。我怕孩子出去后不学习和惹事,但我又不能直接说不让他去,我就和孩子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并且把我的真实想法说给了老师,让老师出面干预,让老师告诉那个家住邯郸市的同学周末不要再邀请我小儿子和另一个同学去他家里和为他过生日。

后来我学习家庭教育后就再也没有做过窥探小儿子的秘密的行为。如小儿子上初二时他告诉我们他谈恋爱了,还说女孩经常给他写纸条,他放学后会掏出纸条向我们炫耀,我们就经常逗他说让我们看看呗,他说绝对不可以的。我们就做到保证不偷看女孩写给小儿子的纸条,虽然我们知道小儿子把女孩写给他的纸条都在他卧室书架上的一个没有上锁的木盒子里。

我们在日常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做到,孩子说什么听什么,孩子不愿意说的我们绝对不问,他诉求什么就回应什么,不回应诉求以外的东西。第一尊重孩子,不触及孩子不愿意分享的东西,是对孩子起码的尊重。第二给孩子充分的自治权,他管理的不需要我们帮忙的不要管。让孩子有尊严体面的时候,他会导向反思,否则他就走向防御和对抗,下次再也不找我们了,而且说我们讲的一无是处,就让他没有尊严一无是处。

对于秘密,孩子不愿意讲的内心世界东西,我们得意识到这是孩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一个基础,是他能发展出很多社会化个性和特点的基础,是他如何建构人与人之间关系,建构社会属性,建构自己个性的资源和基础。孩子对自己感觉的隐藏,其实是一种成长的标志,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尊重和允许孩子保守他秘密的后花园,孩子学会了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理解信任,如何理解尊重,如何区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如何区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这是他真正长大成人,从家庭家族约束解放出来,真正地去发展和了解自己的个性,成为真正人的基础。

孩子体验秘密的过程就是当着别人的面体验自我的过程。我们理解了秘密,才能进一步理解孩子,秘密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生命资源,更是我们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资源。

滹沱读书会
读书品书,知书达理,塑造一种通达圆融、分享奉献的世界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