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错在哪里?

文摘   2024-10-22 18:02   河北  

文/刘邴全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用兵如神之称。他一生中打了很多胜仗,基本上是攻必克、战必胜。然而,恰在直关蜀国决胜局的街亭一战,竟因一次用人不慎,造成街亭失守,使蜀军战局急转直下,由主动转为被动。
于是,后人每每评价“失街亭”时,无不为之叹息,均以为诸葛亮有错,且错就错在不该使用马谡。

《三国志》记载,马谡、字幼常,生于公元190年,死于228年。原在荆州做从事,公元208年,随刘备入蜀,曾做过绵竹、成都等几个地方官。先帝死后,被诸葛亮提为参军。他深通兵书,很有才气,有相当雄厚的军事理论。诸葛亮征服南中时,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马谡传》)的十六字方针,被诸葛亮所采纳,结果,使南中得到了很好的归顺和治理,也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创立了一页辉煌的历史篇章。
军帐之内,马谡还曾多次献计献策,发表精辟的军事见解,为诸葛亮的谋兵定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深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谡传》),不是马谡的见地英明、理论高深,作为中国雄才伟略、绝无仅有的优秀军事家诸葛孔明,怎会对他发生如此大的兴趣呢?基于以上原因,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当蜀国举兵北伐中原时,诸葛亮才选中了马谡做先锋。当时争议很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魏延、吴壹等人最合适。“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三国志.马谡传》),但诸葛亮偏偏“违众拔谡”。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结果是惨败而归、丢了街亭。
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马谡没有实际作战经验,教条的运用军事理论造成的。反过来讲,查其马谡的历史,他在蜀军中却始终没有按“将才”使用过,不用说先锋,就是主将、副将也没有当过,甚至在《三国志》里都找不到他带兵打仗的记载。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杀不杀马谡的问题上,才得到了众多将士的同情和理解,很多人请求不杀马谡,让他汲取教训、戴罪立功。蒋琬直言不讳地讲:“惜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三国志.马谡传》),但诸葛亮死要面子,再一次违背民意,坚持杀了马谡。行刑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
现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顺利即得到预想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为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选集》第一册)。一个人有较富足的理论知识,这只是他有才的一个方面,不完整,还有一段锻炼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试想,假如诸葛亮原来就一直安排马谡带兵打仗,并从打小仗到打大仗,给于他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修正提高的机会,同样是马谡这个人,或许能成为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优秀军事家。三国的历史,因此而改写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错误不仅在于街亭一战使用了马谡,更在他平常没有注重使用马谡。


滹沱读书会
读书品书,知书达理,塑造一种通达圆融、分享奉献的世界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