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这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结论之一。循经本是人体自然的生理现象,人身体中的元气沿顺着体内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周而复始地循行,如环无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在文学作品中常可以看到“内力”的施用,“内功”深厚者可以摘花击叶,甚至可以将“内力”沿脉道外注,伤敌于无形。这些神奇的描写,令多少读者心神向往。如今我们只能在中医的《气化论》和《经络论》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医学中提到经络,首要以治病为目的,走“顺则生人”的路子。修真习武之人则希望充实体内的元气,使其沿顺经络脉道循行时,有超出常人的流速和流量。进而才能“气与力合”而生威猛之相,勇武之风。也才有可能沿顺古人“丹经武学”的路子,进一步修持。
只有恢复太极拳循经的本质,才能重新展示出太极拳上可习武人道,下可健身养生的神采。循经是丹经武学的必要条件,没有循经就无法进入丹经武学的修持。十二正经没有开通,结丹乃虚幻而已。没有循经的内涵,也谈不上“气化于力”的武学修为。笔者曾质疑“气沉丹田”一词的使用。曾见到某体育专家教授在指导初学时,要求起式做到“气沉丹田”。笔者怀疑,初学之人,体内必然难以循经流畅,“气”不知从何来,“沉”又不知如何“沉”。这“气沉丹田”对于没有循经体会的初学来说实在强人所难。
199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风》系列节目
循经是人体精微的活动,三丰祖师得佛之大,儒之极,道之微,而创武当。道家秉承“人天合一”的宇宙观,人即是宇宙,宇宙即是人身。人体循经,经络气血,阴阳气脉流注同天体运动一样,不容一丝偏差。又如中医取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站在传统的角度详加分析,要使动作更为准确、确切,才符合气血行经阴阳平合,不至于导致“三阴气脉每每过迟.三阳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之弊(周潜川语)。
循经太极拳要求“架子动作要精准”。因为手足构成的动作协调着内脉的循经,动作的快慢、变换、轻重,都直接影响循经的阴阳平衡。但同时循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以人为本,不被死的套路所限制,以武演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循经太极拳的太极四手——玉环桩,取象于易,以“掤捋挤按”四手占太极拳四个主要的动作。由于体质的不同,每个人在操演的时候,每个动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川归大海”,随着天天坚持不懈的锻炼,操演的动作将自然进入以内气催动外形,循经化力的阶段。随着循经现象的深入,内力的运转,化成动静的阴阳显化之外形,体现出内力运行时的“公转与自转”。真气沿一定的经脉交注,“阴阳转化,刚柔相济”,正是“百家腾跃,终入环中”。这种合于自身,律于固定姿势的气机运转,体现出了传统丹经武学的精湛内容,其动作要领顺阴阳,合数术,正如古人所言:“大道至简至易,至柔至刚,博大精深”。“太极生万物,生化无有穷期”。
本文曾刊登于《武当》杂志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