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学术脉流与同时期的其它武术一样,在民间泛波的传承是接受丹士、隐者的传授,到后来在民间演化广传。这种贤侠剑道的意识以及他们的三千功德,以道成医的济世外功之修为,推动了民间国术的流传。这里不得不涉及到这些修真者的作为,丹士隐真的贤侠剑道学风、次弟、理想、学识,在修真的体系中已经近于完臻,在修真层次上也非常分明,武林中的风范脉传,古往今来并不属于民间泛传的范畴,武林中的内隐深含另有内容。
修真与武学综合的修为,自古而今一直秉承“内以养真,外以却恶”,这种源于贤侠剑道的修为,至张三丰时代,这位被人们推为内家祖师的先辈,提出“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这个武学与修真的思想一直指导学者,作为原则与大纲。“内执丹道”,可以羽外飞升、长生久视、救济病苦、广渡有情;“外显金锋”,有武林绝技在身,杀恶人即是善念。这些作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岁月中,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信仰。这方面也是丹士隐真以自身的作为为楷模教化喻世的。修真的修为,大略可分为:修真自持、警喻世人、教化群生、成真为祖、恒定不灭几个阶段。
时代不同了,人们已经不满足“武术健身”这个肤浅的概念了。单纯的健身作用、健身形式,已经分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武术只图健身,这样的幼稚概念,恐怕不能维持其生命的延续,应该指出的是,武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升华,以武演道,以自身的人生作为来体验人天合一的学识,来探索自然宇宙与人体自我的玄奥。这种人类的特异文化现象与人类特异的文化行动,这种伟人的行为,早在中国五百年前,已经把国术推演到一个划时代的学术高峰。这就是当年的封真文化(读者参阅《翰墨缘》、《真元宝笈》有专文附著)。
武学应该从两种角度去分析,一种是武林中的脉传,这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二是武学泛化于民间的修为。在诸多人心里向往的内容,应该是前者,可是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却是后者,可以肯定地说,真正的武林脉传,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都不是毫不避隐,让人人皆知的举动。而广为人知的作为恰是泛化为俗的民间文化,民间武学。诚然自然界中的任何学识都在普及中得到提高,但是当其一旦成为学术,形成体系而后,其表现形式决不是泛波无限的不择境地、不拘形式的活动。这方面可以用今天的攻读来比拟:社会上的普通教育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这是普及教育的层次所限。一些专业学识的攻读,并非是熟视无睹,而是去专门学习也要付诸努力的。泛化于俗的民间武学之探源,置于知识修为的局限,视野中的目标会是那么的清晰么?古之“求乎法上,得乎其中”是告诉人们学习原理,探索与寻源则更应该遵循重视传统,注重历史的深化延革,这样会对知识的寻求有一个较为明了的物象概念。
首先提出的问题,太极拳的宗流脉传,这是五百年前,武当派贡献到社会上的内容。可能这个观点初学的读者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观点的建立,并不是谁人杜撰的,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往事,因为“只有他的子孙才能将当年的掌故叙说”。试从这里谈起吧!
事情人们都喜欢坦率地说,那么就开门见山吧!从太极拳的脉传延革实质而言,太极拳的特别,是以符合循经现象的内操为原则。凡是违悖了这个原则的都不属此列。
世人尝言武术的内家与外家,内功与外功之事,其根由也有歧分。世人又将太极、形意、八卦统称为内家武术,并强纳入武当功夫之属,其原因是这三种功夫的脉传和表现形式,人们对其没有一个剖析审定的机会。在此也一并说明吧,因为这也关系到太极拳与其它两者(形意、八卦)是否以同类而言语。
有关太极拳式子的名称雷同与否,断然不可以作为考证的有力条件,而只有参考价值。学术上的论说,仅凭借名目文字的雷同,而忽略学术脉系的方法是不足以服人的,是没有学术价值的。这里要提出的分点,则是民间的考证与宗风脉传的史事,应该说是两回事。
八卦掌的始祖社会上泛指董海川(1797-1880),书中曾记载:“人称董老公,因系满清宦官也。河北省文安县朱安坞人。自幼嗜武技,精各派拳械,性豪爽,尚侠义。曾游江南于黄山中访道,遇丹士毕澄霞,传八卦及伏羲河图洛书。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八卦,依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之八门,推演八卦连环拳,艺成而归。任职肃王府,在京都传徒甚多,为八卦掌之宗师。”《董海川墓碑迁遗记》:“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墓葬地,原在北京市东直门外红桥大道旁。墓地有董海川弟子于1883年、1904年、1930年期间,所立墓碑共四块。1980年及1981年,由北京市八卦掌爱好者发起,向各地人士募捐善款之后,分批将董海川灵柩和四块墓碑迁往北京市西郊香山脚下之万安公墓内。”董的传人以程庭华、尹福二人著名。程之裔传有其子、侄程有功、程有龙、程有信。其门人有孙禄堂、李文彪等。程武艺精湛,掌力过人,传人甚众,惜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因御侮死在洋枪之下,尹亦为八卦掌尹派创始人。
演义故事《佟林传》也叙说佟林学艺时,绕树飞奔……艺成而后,师送其下山,包袱中有鸳鸯钺一对。师言:你下山之后,可另开一家武术。后人言此为八卦掌创宗元祖。1987年夏在武当山首届擂台赛之际,与国家体育文史编辑部主任杨亚山先生夜宿馆驿时,曾长谈古今,话武林轶事,畅言深夜。记得当时杨老也曾问我:“你说八卦掌是不是董海川所传?”笔者答:“不是。”杨老回道:“好!据说董海川成名之时,已经什么功夫也没有了,只剩下架子了,功夫早让他师叔收艺。有这么回事么?艺练成了还能收么?”我回杨老说:“能收。”杨老又说:“八卦掌算武当的功夫么?”我说:“不算。武当的凌虚八步据师传,功夫练好,可以在空中悬行八步,练法我知道,可惜没有条件和时间去练,惭愧不能演示。八卦掌只转一个圈,武当的九转八盘游龙掌是转九个圈,圈的大小相近,……”杨老兴致大开,站起身形,在庭堂之上倒转八卦掌,三脚两步,两掌回旋,身若游龙,……杨老谦虚地坐下说:“练不好,人家是正转,我是倒转。”“真好!”我脱口而出,杨老说:“好什么呀,这么大岁数了。”当时古柏也在,古柏说:“我们杨主任会练好多功夫呢!”这使我回想起与杨老初次见面时,杨老一抱拳,道:“李老师,我不懂,我向你请教个问题,……”总是谦言。我与杨老可谓忘年之交,先生学识渊博,热爱武学,热心民族体育事业,精其传统承习。笔者与杨老有诗酬答(见《翰墨缘》317-318页),记得杨老语重心长的话是这么说的:“中国武术,中国功夫,应该好好地继承,这都是活着的文物。”“这些江湖上的海底,要是说出来,还不天下大乱哪。说是要说,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当然杨老指的天下大乱是比拟泛传于俗的不严肃局面。“不认真,不求实”,杨老灰谐的责击,“甚至有的人有隐瞒岁数,谎报年龄抬高自己的行为”。
根据形意的内敛与行功之要,是在明九脉合真,封真五百而后,星野时期后的产物。岳飞为元祖,这是后人杜撰的。从风格上分析,虽然要求以心意相形,毕竟没有循经纳甲的丹脉之循,不能称为内家,断然不属武当。可是形意上的武功,在泛化于俗的民间武学之中要属出色的。在新中国之前,形意拳的代表薛颠,曾经在天津、关内一带设武馆,关联书语“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段往事是吉林的形意脉传卞老师说的,笔者追忆这段往事的执笔,正是在东京。因近十年来奔波生涯,这枝由关内传自吉林的脉传,人送雅号的“老卞”,是笔者在文革后相识的师辈。他的近况尚待得暇追记吧!至于形意的托寄元祖岳飞,是虚设的,而真实的枝脉,是封真而后隐于武林“小形意”的泛传流波。至于“小形意”嫡传宗脉的传人,是如何死在武当真宗丹脉太乙金锋神剑下的这段派仇往事,其详细的记载在笔者著《龙虎堂轶事》中以飨读者。
世传言内家拳是太极、形意、八卦,并称言是武当功夫。笔者认为此说欠妥当。首先是明永乐年间封真五百,让当年的史学,远离了人们的记忆。正宗脉流,遁迹山野,复使散流泛化。由于史实的常识欠缺,才导致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大凡武林中的人物,都是由武法的演练转入到修身的。而太极拳则不同于其它的武学,它更接近于丹道,由内操才有进入修真的基础,它超越了武学进入到丹道修真的境界。这样的修为是为内家功夫。八卦与形意,则是间于太极拳内操与武术功夫夹缝中生化出来的生命。
据八卦掌的开祖是指董海川的说法,可以分析,因为董的身份不同,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同,应该肯定,八卦掌至今在社会上有如此的影响,董的确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在泛传八卦掌的修为上,要肯定董对八卦掌的贡献。象太极拳的泛流,是从杨露禅带其子班候、健候两人及杨的传人弟子进京,及在北京泛传分不开的。事实是这样,杨是泛传太极拳,是太极拳在近代泛流的代表。而董海川也是近代八卦掌泛流的代表。太极拳在杨露禅之先,武林尚尊明张三丰为宗祖,但史实上并不否认在三丰祖师之前已有太极,后人尊三丰为太极拳之祖师,可以这样理解,一按三丰祖师是武当近代武学之开祖。这与三丰祖师受教于火龙真人贾道升传习丹脉之宗,及按修真系上追陈抟与吕岩之修为不能混为一谈。二按传统宗风的脉传有言祖不言师的惯律。太极拳的流传在三丰祖师前,就有诸种传统的遗迹,因当时宗风浩然,武学与修真在明封真五百年之前的现实生活中,太极拳没有流传为波脉。封真而后,武学与修真的宗流在学风上也有改良。这段往事是六脉太极问世的举动,历史上的封真,为太极拳的广传创造了条件。因此,太极拳是五百年前武当派贡献到社会上的产物。这样,泛传于世的太极拳,言祖不言师的风习,与尊三丰祖师为开祖的事情则不难理解了。有关六脉太极的传真在后文中有交代。
复而观之,在杨露禅之前的太极拳代表无可否认的是三丰祖师。那么在董海川之前的八卦掌之代表应该是那位碧澄霞丹士了。既是丹士所授的内容,无疑也是丹士修为内容的专持了。如此,这种修为与丹家的内操外用肯定是合流的,决不会是有违的。可是八卦掌却又不是丹家外功,从形迹动作上的惯例,并不是循经的轨迹。而八卦掌的传人又不是丹道脉习,至少八卦掌的修持者不懂丹符火候,那么就不能与武当脉传的九转八盘游龙掌相比拟了。如此看来,八卦掌的传承,虽然出自丹士之手,但未必是丹士宗传之律,未必是丹家外功,只能说是丹家外功的别传泛真了。可以健身,不能由武入道(当然这个道是指武当丹家宗流)。或可以说与丹道没有关系,连辅助丹道的作用都没有,只有健身习武则可以。如果按武学的次第而言,并不是象俗人的搏斗,拼个死活,这种山野村夫的勇气不是武学。武学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各居次第,各有系列分别。当年武林行于明九脉合真衡定演武之传,与以武演道之次弟精修脉传留下十二天真,从“初义士”到“剑真”各有层次(参阅《翰墨缘》131页),并非象时人的武断与简单。如果有人说太极拳是丹道家的外功,也不尽然。丹家外功是符合循经的修为,王宗岳的拳经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其中气脉的太乙循经,公转与自转的内操,这种行功,不是泛传于俗的内容。“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内力生发,今人多生疑而不为之。或者说多数人流于草率,只盘架子、练拳、对练,从理论上探讨的人怕是更少了。凡事都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这种说法刚一听好像作者有学识,仔细一想,不是那么回事。凡事都有代表,不可充塞,这种作为不是认真求学,而是流于俗的草率。如果说你是内行,就应该说清楚其历史及流传过程中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那么留给读者疑问之内容则是:太极拳属于武当功,是丹道外功么?太极拳与炼丹的关系是什么?早在四十年代初,贤哲周潜川已经指出泛传于社会上的太极拳之不足,希望恢复太极十三式的本来面目。可见今天泛传于世的面貌已经不属丹家外功的修为了,与形意、八卦一样,只可健身而已。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几乎遍于世界,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是了不起的运动。目前有关太极拳知识的书,从根源、历史上剖析的,真是凤毛麟角。如果真的学习研讨知识,还是从太极拳的创宗开始,一直到各个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修为,都有个清楚的了解。
从历史的演化来看,明•五百年岁月的封真,及明•九脉合真的作为,都反映出近代与今天太极、形意、八卦的风格,是当年贤侠剑道泛化于俗的修为。
▲更多内容敬请参阅《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本文曾刊登于《武当》杂志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