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成功

文化   2024-09-02 21:24   江西  

罗大佑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评价刀郎,说刀郎的歌很好听,唱歌跟讲话一样,关键是那个旋律一直还在那边,听着很舒服。

李白第一次听刀郎的歌,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年那首歌是真的火遍大江南北,旋律动听,尤其是里面的琴声,透亮、饱满、干净,轻快中还带着一丝洒脱后的遗憾。当年还流行磁带,李白在音响店买了一张刀郎的磁带,很喜欢里面的歌。

之前李白也讲过,那个时候的音像店里面,几乎没有正版,所以李白也不确定当年的磁带是不是正儿八经的专辑。记得那个时候有同学特意坐火车去赣州买孙燕姿的CD,一张CD要几十元,可以买很多很多磁带了,对此李白很不解。同学说:你喜欢一个歌手,就要买正版支持。

很抱歉,李白喜欢很多歌手,但没有买过一张正版。读书的时候太穷了,而且作为一个农村人,李白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版。当年那张磁带里,印象深的歌曲有《驼铃》、《怀念战友》,刀郎的声音很厚,当时听起来像是一个肌肉结实、饱经沧桑的男人在唱歌。

由于刀郎早期的专辑,没有个人的照片,媒体对他的报道也很少,所以李白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知道有一次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他本人,但是很吃惊,这跟想象中的刀郎差很多:年轻,戴着一个帽子,甚至有点点瘦小。当时震惊于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唱出那么有力有质感的歌曲。

在后来就是张艺谋的电影要宣传,张大导演有排面,请了刀郎出来唱歌,唱得是一首《艾力莆和赛乃姆》,由于时间太久了,李白只知道“音”,不知道字有没有打错。这首歌也很好听,婉转深情,很有刀郎的味道。

第二次买刀郎的磁带,李白就被骗了。买了一张封面写着“西域刀郎”的,结果一听,完全不是刀郎的声音,那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文字游戏,就跟很多武侠小说写着“金庸新著”一样,根本就不是金庸写得。你要告他吧,他还会理直气壮反驳你:劳资就叫金庸新!

对刀郎早期的印象,就是他唱歌很好听,尤其是翻唱的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譬如说《新疆好》,他唱“戈壁沙塘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就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味道,在他浑厚的嗓音下,新疆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一种丰衣足食欣欣向荣的蓬勃感觉。

还有听起来很俏皮的《虹彩妹妹》,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男声,是怎么唱这种腻歪的歌曲,但不会令人讨厌。

后来的印象发生改变,是因为《冲动的惩罚》。首先这首歌很长,歌词就像在写一个故事,只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写得是情真意切。动作、情节、心理,完全可以是一篇小作文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李白注意到了刀郎的文字功底,对刀郎就更喜欢了。

当然,一个歌手,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歌很无聊。比如《凌晨2点的秀吧》,这首歌也是刀郎自己填词作曲,但是词就差了很多,为了押韵而去强行安排的句子,就很别扭。

很多人可能是因为《西海情歌》而了解刀郎,当年的彩铃很火爆,《西海情歌》,以及张靓颖的《如果爱下去》,还有那个谁的《白狐》,几乎是李白所在城市电信铃声的热门歌曲。

不过李白喜欢的是刀郎一些相对没有那么流行的歌,比如说《为什么泪水成行》,这首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曲,李白个人觉得都要好过《西海情歌》。《西海情歌》唱得是两个人的恋情,而《为什么泪水成行》,则唱得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感想,不仅仅是男女之情。

后来到了《喀什葛尔的胡杨》,李白又一次被刀郎的文字功底折服,一句“不管在遥远乡村喧闹都市,我一眼就能够发现你”,把那种失去后,想要再重来,即便轮回三千年也要找到你的执着,写得感人泪下。

印象中,刀郎不喜欢抛头露面,好像在一个杂志中看到过,刀郎说他有了一些钱,生活相对有保障,也没有什么更大的欲望,所以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的音乐。

音乐,什么是音乐呢?

刀郎早期的歌,好听,质量很高,但李白觉得还不能算成功。姑且用美食来形容,在华语乐坛,刀郎就像是一个厨子,面对着风格千万,人才辈出的中国美食商业市场,刀郎凭借自己的才华,独树一帜做成了一道菜。

但这道菜虽然口味独特,终究不是美食家的目标。美食家不仅仅是提供可口的食物,而应该有更多的信息,通过美食来传递。

《爱是你我》,这首刀郎创作的公益歌曲,就是刀郎从一个厨师转型成为美食家的开始。人们不应该停留在个人的情情爱爱中,这不是说个人的情爱不重要,而是当一个人解决了自身问题以后,应该为所有人去呼喊一点什么,也就是通常说得,从小我到大我。

后来李白就很少听刀郎的歌了,似乎刀郎也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直到疫情期间,李白偶然关注了刀郎的《弹词话本》,第一次听这张专辑,很不适应。曾经的刀郎不见了,唱歌的方式也变了,若不是本身刀郎的声音就浑厚,都会感觉这种新的尝试,是捏着嗓子,跟太监一样在唱歌了。

起初李白是有些不适应的,但想到自己也从一个青春期男学生,变成了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也就很快适应这个新的刀郎。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刀郎不是在为他自己唱歌了,而是有他的新的野心。

就像最近刀郎线上演唱会,他自己说得:江南悱恻缠绵、陕北嘹亮。刀郎这么多年,各地采风,他是在吸收民间传统音乐素材,用心加工,做成一道道菜。

他做这些菜,不是要展示他的厨艺高超,而是要宣传这些民间的食材。一个厨师,再厉害,炒的菜也有限。但是一个菜系,却能培养出无数的厨师!

刀郎对音乐的态度,已经成厨师,转型为致力于宣扬菜系。而一个出色的厨师,又能够把菜系发扬光大,给后人启发,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这一点来说,刀郎是相当成功的。

美食,是食物的升级。食物是填报肚子,而美食是一种文化。

音乐,是思想的升级,信息交流的最低层面是表达自己,而更高层面是启发他人。以前的刀郎,是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宣泄出来,由于表达的很精准,所以能唱到别人心里去,引发共鸣。

现在的刀郎,不是写自己,而是写人,写社会,唱人间的幸福欢乐,也唱人间的失序乱象。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客观去描绘这个世界,给出自己的态度和温度,也谴责不良的人与人不融洽关系。

通过这次看刀郎的线上演唱会,李白发现刀郎的口才特别好。他就跟你讲故事一样,说自己左边两百米是以前的小学,前面三百米是初中,后面多少米是幼儿园。显然,这些地方没有直接培养他的音乐才华,但这些地方是他受到教育的地方,埋下种子的地方。

如果有粉丝愿意去参观,李白可以百分百保证,这些学校,就跟大家身边的学校一样,很普通,不起眼。但对刀郎来说,这些东西就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回忆中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功成名就,可能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学校,会觉得自卑。但岁月会告诉人们,自己所经历的,才是自己的。

刀郎跟郭德纲差不多,都是没有读到什么书的人,没有学历。但没有学历,并不是说就没有文化。在学校里读书,是积累文化的方式之一,现实生活,才是文化最大的来源。形形色色的人,弯弯绕绕的事,组成人们的现实世界,大多数人在这样的世界中,呼吸着、忙碌着,根本没有条件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高兴了,哈哈大笑;难过了,叨叨大骂。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愤怒,其实根本没有理清楚这些情绪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在支配。

刀郎可能是一个厨师,热闹美食。早年怀抱梦想,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后来浪迹新疆,深入当地人民生活中,终于熬了一锅好粥,获得一片赞誉。名利傍身之后,他没有被浮华迷了心智,反而潜心去思考——什么才是美食这样一个问题。

于是,他辗转各地,到处采风,不再单纯的追求自己能够炒出什么菜来吸引食客,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加工改进,去告诉食客: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口味的人,也有不同风格的菜谱,享受美食、发扬美食,让人们不仅仅是体会到口腹之欢,还要在一饮一食间,找到自己,认识他人,善待世界。

不管什么艺术形式,最终都是要落到“人”这个话题上,而一个会为人去想,去做点什么事的人,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承担。李白想,可能,这就是刀郎的魅力吧,从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转型成为一代美食家,刀郎是相当成功的。


慈俭化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你一起看不一样的风景。从来都没有失传的文明与传统,它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你如果没有看到,那可能仅仅是你还没有切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