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穷

文化   2024-09-12 21:46   江西  

儒家里面的核心教育以及终极目标,是让人成为“圣人”。但什么才是“圣人”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儒家文化。为什么千年来,都没有人能明确什么才是“圣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里面,很多内容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它很重要,但是又极其深奥,不是可以用数、量之类的东西可以去定义的。如果能简单的用数、量来指定标准,那么事情就容易了。

譬如说身高两米就是高个子,体重两百斤就是胖子,百米赛跑八秒二就是飞人,这些有一个标准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至于“圣人”,就讲不清楚了。包括忠、勇、义、节、孝,诸如礼义廉耻之类,它都会有一个前提,又或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去设定某些具体的行为规范,然后来最终裁定是否符合标准。

在儒家文化里,有“圣人”、“君子”、“小人”这样的称呼来形容人,同样的,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这也给许多喜欢儒家经典的学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什么是君子呢,什么又是小人呢?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困于陈,大家被包围,没有饭吃,还要面临追杀,于是对孔子很尊敬的学生都急到脸色难看质疑,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然而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普遍的翻译,对于这两句话的解释都是:学生问“君子难道也会有穷困,没有办法脱离苦难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安于贫困,卑劣的小人遇到困境就胡作非为”。

事实上,孔子是不会乱去给人贴标签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因。圣人、君子、小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段,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有不同,言行举止也会不同。

而孔子则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能够从小人,去达到圣人的那个阶段。换句话说,每个人,其实都是小人。这里的小人,跟人格无关,仅仅指思想觉悟,学习懂得的道理的多少。可以简单理解为普通人、大多数人。

所以,对于那两句学生和孔子的对话,历来的翻译,都不够完整,没有讲到核心。

要准确理解这段对话,就要明白“固”和“小人”、“君子”这几个关键词的真实意思。君子、小人,就是指不同程度开悟的人,开悟到最高状态就是圣人了。固,不能翻译成“坚固、安于”,也不能翻译为“本来、固然”。

先秦典籍,很多字,要会其神,不能机械去套它的词性、字意。比如这个“固”,在这里就是要从堵塞、包围、阻碍去理解。

孔子带着弟子们,粮草断绝了,还有人生病了,而且被围困住了,随时面临被抓捕杀害的风险。这个就是“穷”,意味着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学生着急,愤怒,对孔子的信仰产生动摇,于是问“君子亦有穷乎?”,简单理解就是:你不是让我们做好人吗,好人也会走投无路面临枉死吗?

这个问题来得生猛,假如回答的不真实、不准确,那么引发出来的争论,就足以毁灭人。就好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人们行善,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如果这个结论不成立,那人们行善,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孔子的回答,绝对不能是所谓的翻译:君子安于贫困,小人在困境里胡作非为。这会翻译,会有一个误导,即君子喜欢穷困潦倒,喜欢困厄,喜欢受迫害,敢于受罪。

只要是个人,都会趋利避害,哪有人去受苦寻死。

因此,孔子的回答,其实也没有那么深奥,而是客观指出问题,并给出选择,大概的意思就是:君子也一样要面对困难。面对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样束手无策,但会坚持自己(君子)的原则,而普通人面对同样的困难,就无法守住底线,往下流去走,为了脱离困境而不择手段,那样的做法对于做一个君子背道而驰,甚至因为没有节制,而蔓延,如溃堤之水无法挽回,肆意妄为,最后连做人的基本资格都丧失。

孔子指出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结果。而既然立志要成为君子,去接近圣人,那么就必须严格遵守成为君子的一些要求,一刻也不能懈怠。

当君子多了,小人都成长为君子以后,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而要达到大同世界,则需要人人都在君子的基础上,再跃升一个台阶,去接近圣人的标准,向圣人看齐。

这段对话,虽然是孔子被困于陈的时候,跟学生所说,但读书人肯定要举一反三,自我思考运用,才算融会贯通。譬如说,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能不能守住良知,不为非法利益所动,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又譬如说面对一些现实巨大的诱惑,又或者是心中贪欲贪念这些魔障,能不能去克制,清醒认识到用社会的公序良俗来战胜非分欲望?

君子固穷,可以换成一万种方式。换成君子就不吃饭吗?君子就不拉屎吗?君子就不艹逼吗?君子就不享乐吗?君子就不可致富吗?君子就不可扬名吗?等等等等,君子和小人一样,可以而且也必然有一切的世俗感受和追求,区别是君子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这些处理方式,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但必然需要遵守当时社会人类基本的一些共识,包括法度和道德。

孔子的回答,不是标榜君子了不起,君子就高小人一等,而是指出会有一万条道路,现实的人,都是小人,从人他自己的学识、认知出发,选了他们自己的那一条路。这千万种选择,就汇集成纷杂的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在这些关系里面求生、苟活。而孔子的时代,就是人际关系很混乱的时代,因此孔子的主张,就是去改变那种关系的一些具体做法。于是有了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之类的具体执行标准。

读书,学习圣人之言,切不可想当然,更不可拘古,必须依托现实的当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


慈俭化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你一起看不一样的风景。从来都没有失传的文明与传统,它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你如果没有看到,那可能仅仅是你还没有切换视角。